正文 第28章 豐島之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版(2 / 3)

濟遠巡洋艦(重2300噸、鋼質半鐵甲、炮20尊、時速15海裏)

威遠(重1268噸、鐵骨木殼、炮12尊、時速12海裏)

廣乙(重1000噸、鐵骨木殼、炮3尊、時速14海裏)

敵我力量懸殊,我方勢單力弱。

在此之前1小時,正在搜索前進的日本第一遊擊隊,遙見豐島海麵有汽船兩隻,噴煙南下。但距離尚遠,不能辨認出商船或軍艦。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立即下令各艦戒嚴備戰。並加快速度,以15節之時速向來船逼進。待駛至5000米距離處,辨認出為北洋艦隊之濟遠、廣乙二艦,即下令作戰鬥準備。

此時,日艦在中國艦隊的南方向北航進。由於豐島附近海麵南寬北窄,對日艦的回旋運動不利。為了占據有利位置。日艦故意向右16度變換,轉舵向東行駛,以便待中國軍艦駛至豐島南側海麵寬闊處,再行轉舵攻擊。

濟遠、廣乙見日艦東去,以為日艦不致挑釁,繼續向前航行。

當駛至豐島南側海麵時,日艦突然轉輪西下,然後掉頭向北,以單列縱陣向濟遠、廣乙迎麵撲來,截住中國軍艦去路。

7時52分,雙方軍艦相距3000米時,日本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突然以左舷炮火向濟遠轟擊。接著,秋津洲在7時55分,浪速在56分,也用左舷炮火向濟遠猛射。

日本海軍發動偷襲,雖然此前我方海軍也有所戒備,但還是大出意外。

戰鬥一開始,日方三艦依仗其速度快、速射炮多的優勢條件,以吉野居先,成魚貫縱陣,用一舷齊射的火力,向中國軍艦猛烈開火。首先,集中炮火,聚攻濟遠,彈密如雨點。

我艦濟遠、廣乙倉促中被迫應戰,但是敵我力量懸殊,我方勢單力弱,我方戰艦立刻陷入可怕的覆滅之危境。

濟遠是1883年下水,1885年秋交付中國使用,由德國的弗爾幹造船廠建造。這個造船廠建造過在當時來說是巨艦的7000噸以上的定遠和鎮遠,但這艘濟遠是在1883年中法戰爭瀕臨爆發時追加訂購的,所以該艦的武器配備不夠理想。

廣乙艦原來不屬於北洋海軍,原名叫“廣東之乙”。清朝南洋海軍和廣東海軍都遠遠不及北洋海軍,所以經常派遣艦隻和人員來北洋學習。廣乙就是來北洋學習的。

濟遠管帶方伯謙是個大有爭議的人物。“貪生怕死的民族敗類”,似乎已經是他萬世不變的標簽。

但是一些學者以最新的研究和分析,這裏麵其實是有很多質疑的可以商榷處。

唐德剛先生對此的研究,最有代表性:

“當炮戰初起時,管帶方伯謙、大副沈壽昌(上海人)正並立於主桅之端的望台上,指揮反擊。瞬間沈大副頭部直接中彈,腦漿迸裂,濺染方氏衣裳。立於前桅望台之二副柯建章亦為敵彈擊中,胸腹洞穿。斯時艦上將士亦傷亡枕藉,計陣亡13人,傷者40餘人,一艦皆血。然我將士並未停止拚搏,一小時之糾纏,我艦連發40餘炮。日艦浪速竟為我連續擊中而傾斜失速!”

“在此一小時拚搏之中,慢說我濟遠以一船敵三艦,縱是以一敵一,我艦亦非其對手。我廣乙船太小,自始即難參戰反擊,在倉促脫離戰場時,終於擱淺自焚。濟遠官兵自知亦難久戰,據說曾詐懸白旗,衝出包圍圈向西南逃避。日艦吉野鼓浪追之,竟為濟遠尾炮擊中要害,死傷枕藉,濟遠終能逃出沉沒之厄運。”

這樣的描述,確實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