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戰爭終於拉開了序幕(1 / 2)

醇親王忙著到處籌款修園子,李鴻章知道海軍沒有銀子,購備充足的彈藥,再說還不能掃了太後60大壽的“興”,沒有人關心如何與日本人打仗,隻有翁同龢慷慨陳詞,李鴻章心想:“說話多容易,又不出錢,又不出人,呸!出了事情你們能夠擔當嗎?仗還是不打為好。”然而,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想要的東西偏偏得不到,而不想要的,死皮賴臉也要跟著你。

基於對自身國情的認識以及對國際局麵的判斷,李鴻章實在不願意輕易言戰。

朝鮮的局勢似乎已是難以收拾。

自1894年6月,清廷應朝鮮當局的要求,始派總兵聶士成,續派提督葉誌超率兵幫助平定朝鮮東學黨的內亂之後,日本找到了派兵的借口,隨即否認朝鮮為大清屬國,並同時派重兵在仁川登陸虎視眈眈。日本更是成立戰時體製所謂的大本營,完全是要開戰的樣子。

然而,麵對日本咄咄逼人不肯善罷甘休之勢,中國朝野嘩然,群情激奮,輿論上下驚人一致,幾乎都是一致主戰,李鴻章在此處境下相當難堪。

讓李鴻章有苦難言的是,別人主戰還是算了,但自己的手下,那些淮軍將領們,也跟著起哄,鬧著要和日本人拚了。

在朝鮮牙山的守將葉誌超,曾經在7月12日致電李鴻章,認為“大舉進兵為上策。派艦撤兵為中策。守此不動為下策”。

葉誌超提出了上中下三個對策:上策為增加軍隊,準備同日本作戰;中策為自動撤兵;下策為坐守絕地。

李鴻章雖然是靠著淮軍起家,他的淮軍也在平定國內內亂時有過輝煌表現,為李鴻章加分。但是所謂知子莫如父,李鴻章對於淮軍將領葉誌超、吳長度等人的根根底底了解得不能再清楚。

葉誌超、吳長度等人亂世投軍,是草莽英雄一流人物,靠軍功升遷上來當了大官,雖然他們失其視死如歸的英雄好漢的本色,但也是久未再經大戰,很長時間都是養尊處優,居移氣養移體,從精神和精力上都大不如從前,已經沒有當初的那種生猛鮮活。而且他們文化水平很差,不能與北洋海軍的那些訓練教育優良的軍官們相提並論。遇到用現代化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起來的日軍這樣的強勁敵人,實在是沒有勝算。

李鴻章不敢將希望寄在葉誌超、吳長度的陸軍之上,始終欲以“以夷製夷”的外交方式,牽製日本,所以上奏朝廷,建議采取葉誌超的中策,“撤後,行文各國公使並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約,如彼不依,秋初再圖大舉。”

但光緒皇帝親政不久,正想有所表現,所以不同意李鴻章的建議,決定增兵朝鮮同日本作戰,並於7月14日下諭令:“現在事機緊迫,著李鴻章速為籌備,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以待出發。”

現在光緒皇帝對李鴻章很不滿意,而在國內李鴻章更是被那些清流人物罵得狗血噴頭。生長深宮不明事體的光緒皇帝,喜歡聽的是翁同龢這些“帝師”們慷慨的空談,他的主戰情緒在翁同龢等的煽動下,熱烈高漲,最後竟然發展到“賜翁同龢、李鴻藻、恭親王‘尚方寶劍’,命對言和者先斬後奏”的堅決程度。

1894年7月23日,決定中日兩國命運的戰爭終於拉開了序幕。

7月23日拂曉,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馳入漢城。住朝公使大鳥圭介親率日軍一個聯隊包圍了朝鮮王宮——福景宮。

日軍的進攻是在詳細偵察、縝密謀劃之後開始的,宮廷禁衛軍幾乎沒有進行什麼像樣的抵抗,戰鬥不到半個時辰就結束了。30餘名禁衛軍全部戰死,日軍占領了王宮和軍械庫。朝鮮國王李熙被劫持,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應為首的親日傀儡政權。窮困至極的朝鮮政府數十年來慘淡購入的3000支步槍、20門大炮,全部喪失。此外,日本還沒收了朝鮮500來年從中國朝廷接受的印章及其他賞賜品。

同時,漢城的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也遭到日軍襲擊。袁世凱——這個把清政府綁上戰車的年輕人,此時已奉李鴻章之命,回到天津。作為他的後任留在那裏的唐紹儀當即去英國總領事館避難。

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接到大本營作戰密令,親率軍艦15艘、魚雷艇6艘、偵察艦1艘,由佐世保海軍基地拔錨向朝鮮海麵進發,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中國海軍進行突然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