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海軍衙門總理大臣醇親王隻知道撈錢和討好慈禧(1 / 2)

光緒七年(1881)賢良而識大體的慈安太後離奇病死。慈安是正宮娘娘,素來讓慈禧所敬畏,慈安在之日,慈禧事事還能小心。慈安一死,慈禧成了皇太後,大權獨攬,唯我獨尊,其潑辣狠毒、玩弄權術的性格漸漸顯露無遺。

三年之後(1884),慈禧把恭親王奕(左訁右斤)出總理衙門。奕(左訁右斤)20多年與洋人折衝樽俎,頗諳外情,開明而識時務,是同治中興的名臣之首,朝廷中是除了慈禧的第二號人物。正因為恭親王的能幹,慈禧對他頗有忌憚。趕走恭親王之後,慈禧在朝中便為所欲為。

北京宮廷中個是非之地,王公大臣成天你爭我鬥,而幕簾後麵慈禧的心機遠非常人可比。對如何重振河山,她思之甚少,她關心的隻是權力,權力平衡,如何製約各派王公大臣。中國政治向來如此,最高領導人往往是管人不管事,隻要能在各派係中求得平衡,並使之為己所用,就萬事大吉了。

一直和恭親王爭權的醇親王奕譞,開始揚眉吐氣,大權在手。這個大清帝國中的首席大貴族,頭號紈絝子弟,不學無術,隻知道撈錢和討好慈禧。

醇親王當上了海軍衙門的總理大臣,做了名義上李鴻章的頂頭上司。

醇親王在京城中生活得豪華糜爛,花錢如流水,是人所皆知,毫無收斂,是個大貪官。海軍衙門經辦的海防經費,動輒百萬,這可讓醇親王發了大財。

醇親王貪錢愛財的毛病,慈禧和李鴻章都知道。不過醇親王對慈禧忠心耿耿,辦事得力,所以位置坐得很穩,李鴻章也就隻能是睜隻眼閉隻眼,裝著看不見。

那時,中國的權力中心由三方麵的人物相互製約著:醇親王、慶親王是主流派,掌管著國家大政,天津的李鴻章控製著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方麵的一大堆實權,而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則伺機成為主角,這三套車上手握鞭子的便是慈禧——慈禧太後。

眼下,慈禧最關心的事情是頤和園工程,這事遠比朝鮮問題重要得多。

這日,慈禧太後又借朝鮮大院君的事大肆發揮。

她從容自若地說:“我是要教天下有那生了兒子當皇帝的,自己知道尊重!如果敢生妄想,朝鮮李罡應就是榜樣。”

這兩句話豈僅取瑟而歌,簡直就是俗話說的“殺雞駭猴”!

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這樣的情況有些尷尬,也是他自己的心病。醇親王沒有想到受命過問政事,竟遭來這樣深的猜忌。因而顏色大變,渾身發抖,癱在地上動彈不得。那光景就像穆宗駕崩的那晚,聽到慈禧太後宣示“醇親王之子載湉入繼大位”那樣,所不同的,隻是不曾痛哭流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