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袁世凱上了日本人的當(1 / 2)

“日本軍在仁川登陸了!”得知這個消息,朝鮮王室和政府非常驚愕,立即在漢城王宮召開了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在會議上,國王和大臣們都一致同意,不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應立即將其軍隊撤回本國。並且決定,隨便處分一個責任者,使一切付之流水。這是朝鮮常用的政治解決辦法。朝鮮政府確實向清廷請求過援兵,現在則想偷天換日,說成“那不是政府的意思,純屬個人的任意行為”。

最熱望清廷派兵、最害怕東學的,就是閔氏一族。代表閔氏一族的意向,向清政府求援的,是國防大臣閔泳駿。現在便把一切罪過都扣到他的頭上。

6月11日,朝鮮國王下令,以賣國賊的罪名逮捕了國防大臣閔泳駿。

同時,朝鮮政府懇求袁世凱:

“希望未到達的清軍,在中途返回去。”

朝鮮政府認為,因為清軍來朝鮮,所以日本也派來軍隊,倘能讓清軍撤回,日本也一定會撤兵。

“少開玩笑!”袁世凱大喝一聲。

出兵是朝鮮的請求,並不是那麼隨隨便便的事。整頓裝備,備齊輜重,作了所有的準備,又搭乘軍艦、輪船,戰爭的機器既已開動起來,隨便在半路上停下來,怎麼可能呢。

“可是,日軍也來了,如果兩軍駐在同一地點,很難預料將發生什麼事態。”朝鮮政府傾訴了苦衷。

“可也是……”袁世凱沉思起來。現在讓日軍進入漢城是很不妥當的。“總之,先讓日軍暫時留仁川,說服他們停止進入漢城……嗯,至少也要延緩。”

“正想如此。”

到了這時候,袁世凱才恍然大悟,發覺上了日本使館人員的當,是他們一再鼓動中國出兵的。袁世凱原以為,日本即使出兵,也不過是為了保護使館和僑民的小部隊。可是,當中國通知出兵時,它仿佛早就預備好了,幾乎同時就通告日本即刻出兵,給人的印象是人數一定少不了。

接到日本的出兵通知後,袁世凱讓朝鮮政府趕緊向日本交涉,阻止它出兵。朝鮮政府一再說“我國政府並未請求貴國出兵”,杉村代理公使卻完全不予理睬,說什麼“你先讀一讀《天津條約》,特別是第三條”。

阻止日本出兵是辦不到了,這和讓中國在中途停止一樣,根本辦不到。

袁世凱這時隻盼望把牙山登陸的清軍先一步引進漢城來。

“好大的雨呀!”袁世凱在漢城的公署衙門裏,隔窗望著暴雨,說道,“明天應當去仁川!”

按照清軍的慣例,登陸、調動等軍隊活動,遇雨就停止。袁世凱以為日本軍隊也會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動,所以明天去也來得及。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漢城,哪裏料到日軍卻喜歡在雨中行軍,而且在爭分奪秒,要搶在清軍前麵到達漢城。這是日本出兵的目的,怎麼會因雨而停留不動呢?

次日(6月10日),日軍進入漢城,在日本公使館的小山丘上構築陣地。

400名日軍進駐安靜的漢城,馬上成了轟動一時的國際新聞。大鳥圭介憑外交官的嗅覺,發覺各國的眼光都盯著他。

既定的步驟是先由大鳥率領400兵進入漢城,然後接受朝鮮政府正式提出的鎮壓東學黨的請求,引進後續部隊混成旅團。可是,現在這400兵尚且苦於出師無名,何況……

踏入漢城的第二天,大鳥立刻成了各國外交使團攻擊的目標。

袁世凱慫恿朝鮮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朝鮮外署(外交部)參議閔商鎬和協辦黎仙得、李容植等主要官員,分別向大鳥要求撤兵。但是,日本拒不接受。袁世凱又期待各國外交團向日本施加壓力。

大鳥確實有點兒招架不住了。光是海軍少佐向山率領的400名陸戰隊和20名巡查隊,在漢城就已經夠引人注目,倘若再讓後續混成旅團進駐漢城,那他隻好舉手投降。

大鳥向東京打電報:漢城目前平穩,請取消派遣後續部隊之舉。並電告已經出發的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無本使(大鳥)命令,不得率部隊登陸。

“按目前漢城的形勢,讓大批士兵進駐漢城,無正當理由。”大鳥希望東京能了解自己所處的困境,一邊祈禱,一邊起草電文。

1894年6月11日深夜,東京,外務省。

外相陸奧宗光給漢城的大鳥打電報:“停止登陸礙難照準!開戰之事,已寫進日程表,不能更改。”

陸奧在其著作《蹇蹇錄》中說:“該公使(大鳥)頻向政府來電,意謂目前階段派如此眾多兵員來朝鮮,使朝鮮政府及人民,尤其是第三者之外國人,抱無謂之疑團,在外交上實非上策。然而,視我國之內情,業已形成騎虎之勢,中途不能改變既定兵員數。而且,綜觀清政府之外交手段,近期如何逞其譎詐權變之策,最後將如何欺我,均難預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