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蓄謀的戰爭:日本出兵朝鮮(1 / 3)

“隻有欺騙天皇的大臣,才是最忠實天皇的人。”外相不愧是詭辯奇才。

1894年6月2日深夜,接到清政府決定出兵朝鮮幫助平定叛亂的情報後,在戒備森嚴的外相官邸,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緊急召見林董外務次官和川上參謀次長,舉行了以陸奧外相為首的三人會議。

林次官的回憶錄以一種“事情已經過去,說也無妨”的語氣,把三人的討論歸結於一點,即:不是如何去和平地平息事態,而是如何去掀起戰火,如何獲勝,以挽救處境困窘的伊藤內閣。

這次秘密會議的重點是如何蒙蔽伊藤總理大臣。往朝鮮派兵,伊藤首相並不反對,隻是不那麼積極。作為首相,或者從他的性格來看,他不會做出強硬到底的姿態。李鴻章曾高度評價他這種政治姿勢,認為伊藤是一個和平主義者,隻要他在首相位置上,就可以放心。

其實,伊藤博文絕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是地道的明治時期的政客,是國權擴大論者。隻是在擴大的具體方法上,他認為不可過於強硬。出兵,伊藤首相是讚成的,但大量派兵,他也許不會應允。

這時,在朝鮮,日中兩國的現有勢力,仍然是揮舞“宗主權”的清王朝要強些。因此,陸奧也認為是“失掉平衡的日中兩國在朝鮮的權力之爭”。

在閣僚會議上,他表示要維持對朝鮮的日中兩國的權力均衡。伊藤首相所希望的,是保持兩國勢力的平衡,而陸奧外相的本意卻是想來一次逆轉。他的奮鬥目標不是“趕上”,而是一鼓作氣地“趕過”。同樣的國權擴大論,但伊藤是逐步升級的階段主義者,對於搞什麼逆轉之類的極端政策,恐怕是不會讚成的。

派出的兵力,三個人的結論是需要6000~7000人,而大鳥公使認為保護公使館和僑民隻需要500~1000人。可見,在規模上有很大出入。

清政府的軍事情報,已掌握在川上次長手中。為平定東學軍,估計清政府派兵不會超出5000名。

日本出兵,可能要同清軍發生衝突,那就應派出在第一次接火時足以製勝的兵力。清軍必然求和。假如清軍雖敗北而不求和,繼續增援,日本就再派遣一個師團,在平壤附近再勝一次。那時清軍非講和不可。小川又次少將的《清國征討策案》,7年前就完成了。因此,第一陣的兵力馬上就決定下來。

“又是6000,又是7000的,這個數字讓總理聽到,他會大吃一驚!”陸奧很擔心。

“他能那樣嗎?”川上次長稍稍思索了一下。

“他是位和平主義者!”

“那麼,這麼辦吧——”川上想出一個好主意。“對總理就說派出一個旅團。”

“一個旅團,人數是……2000人吧?”

按照當時的陸軍編製,旅團大體上是2000人。

“哈哈哈……”川上參謀次長笑了。“閣下對軍隊的編製是門外漢,總理也不例外。不錯,旅團的建製兵力是2000,但有一種混成旅團,可以增加到七八千人。”

“若是總理問到兵力呢?”

“就用一個旅團應付他。至於旅團的編製,就說事關軍務,聽由軍部處理。”

“有道理……”

陸奧外相十分佩服這條妙計。

伊藤博文這時已是政界的元老,而山縣有朋則是軍界的元老。

“兩個老糊塗!”少壯派官僚們這麼稱呼伊藤和山縣,盡可能蒙混他們。像“一個旅團”之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德富豬一郎的《蘇峰自傳》裏有這麼一段:“甲午戰爭不是老一輩人發動的,而是年輕人掀起的。在內地是川上端六中將(參謀次長),在北京是小村(公使)。而陸奧(外相)等人,巧妙地捉住了時機,巧妙地操縱了伊藤、山縣等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