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蓄謀的戰爭:日本出兵朝鮮(3 / 3)

小村將照會轉呈本國政府後,日本政府答複:“我國政府根據《天津條約》之規定出兵朝鮮,沒有理由接受貴國之指示和要求。”並重申從未承認朝鮮為中國之屬邦。又說,日本軍隊服從紀律、節製而進退,即使與清軍相遇,也絕不會發生事端。反倒提醒清政府令其軍隊勿尋釁鬧事。

照會往來已迸出火花。《蹇蹇錄》中寫道:“和平雖未破裂,幹戈雖未交鋒,僅在一篇簡牘中已顯示彼我所見不同,過早表現出甲爭乙抗之狀態。兩種電雲即將正麵接觸,刹那間可成電閃雷鳴之勢,其意甚明。”

陸奧外相的方針是:在外交上可表現為被動狀態,一旦有事,軍事和各方麵都必須要先發製人。

但是,往朝鮮的中心港仁川輸送軍隊,日本自宇品港出發大約需要四晝夜,而中國從山海關或大沽起程隻需要兩晝夜。假若接到清政府的出兵通知後才出兵,就會落後一步,這在軍事上是絕不允許的。於是,日本方麵想出一個妙策:借大鳥公使返回任所之機,多帶些步兵。

不過,伊藤首相反對這麼做。他認為:“這不是給對方以口實嗎?”

日本政府打算根據《天津條約》第三條,中國首先出兵,然後日本也出兵。這就是所謂外交上的被動立場。

“因東學之亂,仁川、漢城都亂得不可收拾,所以應帶些警備人員。”陸奧外相抱住他的妙策不放,說道。

“可是,這也應該有個分寸。譬如,同是警備人員,叫它軍隊,就不如叫巡查穩妥些。方法上必須再研究一下。”伊藤說道。

對於公使返回任所時帶些武裝兵員,伊藤首相並不完全反對,條件不過是別給清政府以借口。他的妙策是考慮把軍隊稱為警察。

乘軍艦前往,當然要有水兵。水兵一登陸,作為陸戰隊,就成為最好的兵力。在艦上比定員多編入一些水兵,就可以很自然地增加兵力。同海軍協商的結果,在定員外又增加了近百名水兵。

正同西鄉海軍相商議時,得知在外洋演習的數艘日本軍艦返回釜山附近。若命令這些軍艦回航仁川,就能進一步增加兵員。

300~400人,是大鳥公使可以帶領的兵數,顯得很正常。警視廳的20名巡查,是公認的護衛。

大鳥公使搭乘八重山號起航是6月5日。雖然在中日兩國的出兵通知之前,但日本方麵獲得了清政府派兵的大致情報,與之相反,清政府方麵對日本的計劃卻一無所知。袁世凱完全被杉村代理公使和鄭永邦書記官等日本外交官操縱了。

1894年6月9日,大鳥公使乘坐“八重山號”巡洋艦抵達仁川。是日,天降滂沱大雨。

清軍到達朝鮮比大鳥早一天,即6月8日。登陸地點為牙山灣。派遣軍人數有2000多,不能同時登陸,所以雖是8日抵達,但登陸完畢,已是12日了。

“清軍正在登陸”,得知這一情報,大鳥急忙率領420人的軍隊奔向漢城。登陸的第二天,大島公使一行人就進了漢城。

大鳥公使率領的400餘名日本兵,實際是日本正式出兵以前的軍隊。名義是公使護衛隊,但是從人數上看,隻能認為是派遣的第一批。日本是6月7日通告派兵的,等於通告的同時軍隊就登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