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李勣傳(3 / 3)

十八年,李世績與張亮為先鋒,先行進入遼東,聯合周圍投降唐朝的少數民族,十九年,李世民從洛陽出發,開始親征高句麗。

二月,李世績與李世民進駐幽州,這一場戰鬥,簡直是宋遼戰役的翻版,可惜,就算是年老的李世民也要比趙光義強上不少。

李世績選擇大搖大擺的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陽縣進軍,這是遼西走廊的東段起點。他表麵上裝作南下打錦州,而後打通遼西走廊的模樣,可卻突然派兵從北出擊至今日阜新,而後進逼今日沈陽附近,高句麗軍此刻前後受敵,隻能撤出遼西走廊。

四月,李世績從沈陽度過遼河,抵達玄莬,也就是今日的沈陽東部,這個郡十分大,看起來比今天的遼寧省還大,今天朝鮮東北部地區一直到沈陽全境,全是這個郡的轄區,北魏之後丟失。

李靖出現在這個位置,可以抱著地圖看一看,沒有軍事地圖就抱著高德地圖看一看,此時的高句麗軍隊大概在今日的沈陽至渤海中間的地方,前麵最前應該在錦州靠海處,而後勤應該在今日丹東。

遼河地形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兩遼河成一個大約是7字形,區分著遼西和遼東,李世績度過遼河,不亞於有人度過了長江,這一道天然的屏障失守之後,凡是遼河以西的高句麗軍,都成為了孤軍,再也沒有了後援,因為他們東麵是遼嶺,北麵的遼河被唐軍掌控,南麵又是大海,四麵包圍。

所以,此時的高句麗軍隊大驚失色,全部緊閉城門,進入戒嚴狀態。並且準備奪回東遼河,即使不能收複,也不能讓唐軍完全控製遼河,此時他們屯兵遼河的支流,渾河岸邊,也就是今日的撫順。

此刻的李世績雖然威震遼東,但畢竟是孤軍深入,好在,李道宗,張儉率軍殺到,按理說,李道宗和張儉不應該來的這麼快,此時的遼西還有高句麗的數十萬大軍,至少,各個軍事要塞,一萬人還是有的。隻要唐軍後續部隊不能及時趕到,李世績一隻孤軍,重新收複遼河,把唐軍壓回遼西還是很有把握的。

但無奈李道宗太猛了,或者說高句麗太拉垮了,十個騎兵走到城前,高句麗竟然不敢緊閉城門,不敢出城,李道宗直接大搖大擺的走了過去,殺破建安城,俘虜幾千人後,度過遼河,與李世績會和,並且開始進攻在蓋牟城也就是今日撫順,準備收複遼河的高句麗軍。

十五日開始圍城,至二十六日,城破,俘獲兩萬餘人,糧食十多萬石。你說她沒事兒聚這麼多人幹什麼,肯定是有什麼圖謀不軌。根據俘虜來算,至少在蓋牟城的敵軍不下五萬,十五萬石糧食,石在秦漢時期,是三十公斤,在唐朝有所增加,因為古代糧食重量還要考慮到當時經濟因素,所以這裏直接簡單明了的用漢代重量。

大概是四百五十萬公斤,這一批糧食,足夠十萬人軍人,吃飽一個多月。記住是吃飽,要是克扣一點兒,足夠吃上三個月。

從這一次之後,高句麗就注定不可能再有任何一次像模像樣的反攻了。遼西高句麗軍在失去蓋牟城之後,迅速撤回遼東城,也就是今日的遼陽,企圖阻擋唐軍的東西合圍。

並且從各地調來援軍四萬,此時高句麗軍應該是抱著與遼西共存亡的決心。李道宗很不喜歡這樣,從他隻帶著四千人去打別人四萬人就能看得出來。

但是李道宗的軍隊出現了一個怕死的,行軍總管張君乂,他居然拋棄李道宗先走了,這個時候唐軍直接陷入不利局麵,但李道宗就是李道宗,他登台一看,發現高句麗比自己還混亂,直接又開始反攻,李世績率軍馳援,這一次以唐軍殘勝而告終,斬首高句麗一萬餘人,高句麗援軍進入遼東城。

從戰略意圖上來講,這一次圍點打援,是失敗的,但沒關係,馬上就有人來兜底了。

在圍困遼東城十二日之後,李世民的龍輦到了,這一仗,高句麗城破人亡,斬首一萬餘人,俘虜一萬餘人,百姓四萬餘人。

六月,李世績攻占今岫岩,李世民大軍直逼安市,也就是今日海城。

唐軍大致戰略圖

現在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紅線以內的高句麗軍被牢牢包圍,隻需要攻下安市,遼東盡數收複。圍棋玩過吧,現在高句麗最後一口氣就是安市城。

此時高句麗也不管不顧了,安市丟了,大家就一起毀滅吧。於是援兵盡出,馳援安市,領頭的就是高句麗大將高延壽。我聽說這哥們在高句麗電視劇裏射瞎了李世民一隻眼睛........

安市被圍後,高延壽引兵來援,李世民設計將高句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唐軍依山為陣。又命李勣率一萬五千步、騎兵在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穿越峽穀,衝擊高句麗軍陣後,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

簡單來說,就是給這哥們圍點打援了,高延壽中計大敗,高句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 安市城之戰後,高句麗舉國震驚,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裏內斷絕人煙。

蘇文:你去幹掉李世民!

高延壽:我?

此戰之後,安市城成了一座孤城,攻下來,隻是時間的問題,但問題就是時間。

這個時候,高句麗的救星來了,沒錯,他就是大唐並州都督——李世績!

李世績還是那個李世績,終究不是李靖,他見安市久攻不下,居然口出狂言,在安市城下大喊:“城破之日,雞犬不留!屠盡全城百姓。”

我說過,事情急不得,對於百姓,隻能勸,不能逼,這種話能說出來,他這輩子也趕不上李靖,安市城內百姓一聽,自發為守軍守城,上下齊心,唐軍久攻不下,最終,胡天八月即飛雪,東北的冬天來臨,李世民無奈撤軍。

但這一次,為他的兒子留下來很好的弟子,東北的咽喉遼西走廊,被李唐王朝牢牢占據,這對於李唐王朝來說,什麼時候用兵,是攻是防守,都有著極高的主動權。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死前,將李世績貶出京城。對李治說道:“你於李世績無恩,我今外貶,死後你可讓他擔任仆射之位,他得了你的恩惠,必效死力!”

李治從之,李世民去世後,當月,李世績入朝擔任洛州刺史,沒幾天,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中書門下平章事。旋即冊拜尚書左仆射。

避諱李世民名諱,李世績改名李績。貞觀二十三年過去,正月,李治改元永徽,是為唐高宗。

李績請辭尚書左仆射,李治準許,仍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冊拜司空。

次年,根據《資治通鑒》、《新唐書》等記載,武則天掐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後。

永徽六年,武則天效《女則》自著《內訓》,但她的《內訓》不是跟《女則》一樣約束自己的,而是約束別人的,是來抨擊王皇後的。

李治召托孤三輔臣商議廢王立武,李績稱病不至,褚遂良長孫無忌反對。李治親自前往李績的府上詢問他的看法。

這位侍奉了六位主人的“忠臣”,又把他上一任主人的小妾,獻給了他的第七位主人,也就是上一位主人的兒子。

李績因此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青睞,而他的同僚,長孫無忌、褚遂良,人死族滅。

小人一個。

禽獸之行,在於聚麀,人倫之體,別於內外。而蘭陵公主逼幸告終,誰謂敤首之賢,翻見齊襄之恥。逮於先皇嬪禦,並進銀環;諸王子女,鹹貯金屋。牝雞鳴於詰旦,雄雉恣其群飛,衵衣戲陳侯之朝,穹廬同冒頓之寢。爵賞之出,女謁遂成,公卿宣淫,無複綱紀。

當年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甚至可以直接套到李治的身上,這就是忠君體國的千古名臣?

麟德二年,李治封禪泰山,李績為封禪大使。告訴泰山什麼?告訴泰山娶了自己老爹的女人?

總章元年,李績等人覆滅高句麗。李治帶著高句麗的俘虜進入昭陵,昭告李世民。

總章二年,他終於死了。享年七十六歲。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

李績之孫李敬業為光複李唐,兵敗被殺,李績被武則天掘墳鞭屍。複為徐姓,他又改名了。

而出賣李敬業的正是徐績次子李思文,而他在被李敬業抓獲之後,李敬業並不殺他,對他說:“從父如此忠心武氏,你不應該姓李,應當改姓武。”

他們的姓,是李唐皇室賜下的,這句話就是在調侃武思文數典忘祖。

不過,李敬業身死之後,武則天對武思文說道:“當年徐敬業改你為武姓,今日我不再取消他。”

於是,徐績的兒子改姓武,並且不再改回徐姓或李姓。

其實《舊唐書》對於他的評價很高,我的觀點僅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