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又跟著水漲船高了一波,直到李淵又殺了竇建德,剛剛平定的河北又開始揭竿而起。什麼方天畫戟專捅義父,這位更是重量級,呂布也就小說裏是個賊子了,這位在正史上的表現才叫炸裂。
劉黑闥有多猛呢?七月十九正式起兵,到十二月末五個月的時間,黃河下遊自西向東段以北,包括遼西全境,山東全境,太行山以西,全部收複。
期間李玄通被殺、王行敏戰死、李神通戰敗、羅藝戰敗、徐圓朗投降、李元吉戰敗。
其他都是史書上留下姓名的刺史、總管,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我都懶得一一點名了。要麼投降,要麼戰死。
你以為李世績跟李靖一樣受任於敗軍之際?不,他也成了敗軍,並且還害得薛萬鈞薛萬徹兩兄弟被劉黑闥生擒。
你以為隋末豪強很弱?拉倒吧,隨便一個都是曆史上排的上號的,至少劉黑闥排李世績前麵。
隻可惜,他對麵是李世民,一場洛水之戰,以羅士信以身殉國的代價,把劉黑闥打的隻剩半條命,倉惶北逃,最後李建成聽取魏征的諫言,撿了個漏,風風火火的河北起義就這麼結束了。
劉黑闥平定之後,李世績跟著李世民混了份功勳,又在外麵當官去了。
六年,李靖征東南,李績又趕上了,帶著一萬人瀟灑了一把。這一仗李世績表現的十分勇猛。
八年,於李靖一道北上,抵抗突厥,除了李靖以外,其餘盡敗,自然也包括李世績。
也是這個時候,李淵遣使納貢。此時的唐朝國力與劉邦所在的漢朝,相差無幾,戶數甚至要少於秦末暴亂,當時李淵能調動的戶口,全天下僅僅二百萬戶不到,並且梁師都還未平定,河西走廊也並未打開,直到李世民上位,隋末開始關閉的絲綢之路,才重新開放。
從讓李靖調江淮地區的部隊北上就能看出來,是真的沒兵能調動了。而且,這個時候,還有個人不能用,因為李建成的緣故,李世民不會有任何機會再次掌兵。
九年,李世績的主子李淵,再次被趕下了皇位,並且,李績對於李世民的政變,有著裏應外合的功勞,如果李世民玄武門失敗,他就會去找李績,然後發兵重回長安。於是,第六位主人上線了,李世民繼位之後賜實封九百戶拜並州都督。位居李靖之上。
原因很簡單,他跟對了人,李靖一個不爭不搶的人,自然沒有他吃香,老實人永遠鬥不過有心眼子的人,因為這不是小說,你也不是主角。
李世績在戰績上,尤其在武德年間的戰績,實在拿不出手,但他跟對了人,李世民滅王世充他在,竇建德他在,劉黑闥他還在,而李靖呢?一直在江南老老實實辦事,一會江陵,一會嶺南,一會東南,一會北上。就是沒待在秦王府幾天。
八年,李世績隨著李靖一道出擊突厥,在與頡利可汗交手一次後,大勝,此時的頡利可汗已經是驚弓之鳥,被李靖的夜襲定襄嚇得抱頭鼠竄,已經是敗亡之師了。
《舊唐書》說不顧唐檢死活,力主全殲敵軍的是李世績,但《新唐書》卻說是李靖先提出來。對於這種有爭議的,一般選擇《新唐書》,第一,我對李世績有偏見,第二,《新唐書》是正統王朝官修的正史,是一代大家歐陽修主編的。
本書之所以用《舊唐書》為主,是因為《新唐書》多有刪減,這會增加我所需要考證的時間,且是隔代寫史,隔代寫史就會有偏差,所以《資治通鑒》不用,我也不用。
突厥平定之後,李世績官拜並州大都督長史。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並州大都督是晉王,沒錯就是晉王楊廣,錯了錯了,是晉王李治。
完了,又讓他跟對人了。李世績的一生告訴我們,什麼好都不如命好。
十一年,封英國公,世襲刺史,分封被群臣阻止之後改太子左衛率。這個時候的太子是李承乾。
這波啊,這波是百分百參團。
但不得不說的是,李世績在並州任上,確實有了一番作為,治理秉持著令行禁止的原則,十六年的時間並州安定,時號稱職。
我不會說什麼隻是稱職就夠了麼這種話,為官一任,能稱職已經是對得起百姓,也對得起自己了。
李世民曾對著群臣誇讚李世績:“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並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這份理解,我認為十分獨到,長城是什麼?雄主用不上,昏君用不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修長城的必定是無法對外擴張的,關起門來不止關住了外人,也把自己給關住了。
自貞觀四年之後,再次看到他領兵沙場,是在貞觀十五年。此時的薛延陀,十分不滿意唐朝內遷東突厥舊部,因為內蒙古靠近黃河處,要比蒙古肥沃太多了,這塊地方,是天地讓中原民族征服草原民族所設立的,隻有臣服的草原民族,才能在這一塊牧馬休息。
於是薛延陀領兵八萬,進攻阿史那思摩,這個時候應該叫李思摩。阿史那思摩也是一個被李世民收心的外族將領,在頡利可汗部眾全體反叛之際,隻有他跟隨頡利可汗從頭至尾,不曾投降,最後被俘。
但忠心的人,並不一定是賢臣,對於內他似乎無法做好一位主人的事情,部落之中,有許多人不服他的管理。但是他此刻擔任的是唐朝北部邊防,李世民的外交策略,夠很多皇帝研究一輩子了,用胡人防禦胡人,又在胡人內部分化胡人。
而薛延陀也正是看重了這一點,才南下進攻他。薛延陀不許草原上有李世民的眼睛,也不想這麼肥沃的草原掌控在李唐的手裏。
當時李世績在並州做大都督府長史,並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一代,於是領兵北上,迎擊薛延陀。
李世績僅僅率領三千人,便斬將奪旗,追擊至青山,俘虜首領以及軍人五萬。
這一戰,我們要中肯的確定他在曆史上的地位,這一仗雖然沒有之後的唐滅薛延陀出名,但是卻直接保護了漠南草原的不丟失,維護了唐朝對於沙漠草原局勢的掌控。
這一仗如果輸了,即使後麵滅掉薛延陀,但唐朝邊疆態勢也一定會發生變化,以胡人防禦胡人的策略,就會重新洗牌,全部推到重來,貞觀十五年之後的李世民,還有沒有這個耐心,有沒有這個時間,重新營造起一套完美的邊防製度,誰也不知道。
貞觀十七年,李治成為皇太子,李世績依舊任太子左衛率,並兼太子府詹事,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
李世績是曆史上少有,一直在更換主人,卻一直平步青雲的。能被李世績效忠的,少有好下場的。重則身死,輕則家破。
在一次宴會上,李世民對李世績說道:“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
意思是我將要托孤,可我思來想去,沒有比你更好的人選,你當年不背棄李密,現在難道會背棄朕麼?
李世績俯首慟哭,咬破手指,滴入酒中,以表示永不背棄。那確實沒背棄,反手就把李世民的大舅哥給賣的一幹二淨。
宴會之後,李世績醉的不省人事,李世民親自解下衣服,披在他的身上,害怕他著涼。
十八年,李世績的高光來了,雖然他在貞觀時期的戰績稍微有些比不上同時代的戰將,但這人打高句麗確實厲害,就像是爸爸打兒子,高句麗完全還不了手。
起初,李世民想要征討高句麗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高句麗當時有個首領,叫做大莫離支淵蓋蘇文,以下簡稱蘇文。
蘇文在高句麗內部發生了政變,這裏不說,我對高句麗的曆史沒有興趣,感興趣的自己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李世民認為這個人,不好。對,就是簡簡單單認為這個人不好,想要把高句麗打了。於是召集群臣商議。
以下是《資治通鑒》的記載。
時為諫議大夫的褚遂良出言製止,但褚遂良總歸不是魏征,魏征能讓李世民放棄對薛延陀的用兵,褚遂良卻不行。加上李世績在此刻來一手神助攻,他說:“間者薛延陀入寇,陛下欲發兵窮討,魏征諫而止,使至今為患。向用陛下之策,北鄙安矣。”
貞觀十五年,薛延陀侵略,李世績三千人大敗薛延陀後,李世民本來是要親自下場,出兵薛延陀的,但是魏征製止了這一行為,魏征一直秉持著當年李世民扶持傀儡政權的政策,他認為,扶持回鶻就夠了,不需要親自下場,讓中國的百姓去征戰薛延陀。
但如今,魏征不在了,而李世民呢?不得不說,美人妝淚為白發,英雄遲暮歲月催。李世民老了,人一旦意識到自己老了,就會變得急切,就會開始著急,比起耗費時日的傀儡政策,直接滅掉,似乎是最快的辦法,但有個成語叫做,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