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李勣傳(1 / 3)

李靖說完,就得說說另一位被世人論與李靖齊名的將帥了,並且近年許多營銷號或者個人,為了彰顯自己的不同,謙虛的,說這位與李靖齊名,膽子大的更是放出豪言,譬如什麼李靖不如這位,譬如是, 這位比李靖厲害不知道多少倍。

如果能讀完今天這一章,你或許回對李績這人,有所改觀,我或許會用我的個人觀點,讓你對李勣的形象,產生交大的轉變,現在跑還來的及。

特此聲明:本章僅供你們批判。

李勣,本名徐世勣,因為他的勣字太難找,我之後便用李績代稱,反正名字改過這麼多回,也應該不會在意我再改上一回。

591年的一天他出生了,徐世績本身是曹州人士,隋末動亂,他隨著家人定居在了滑州之衛南。本姓徐,名世績。永徽中,因為犯李世民諱,又改單名為績。

家中有點小錢兒,仆人數百,糧食幾千鍾。其父樂善好施,賑濟貧苦,並且不問親疏,徐世績也受到了其父的影響。

大業末年,天下逐鹿,徐世績也參與了進來,時年,十七歲,投靠了當時瓦崗農民起義的首領,瞿讓。瞿讓引為心腹,凡軍中大事,皆與之商議。

農民起義在現在,吹捧的高度屬實有些太高了,其本質,就是落草為寇,逼良為娼,活不下去了,就開始不遵守現有製度,開始到處打砸搶,重新回到上古時期沒有貨幣的時代,直到新的製度誕生。農民起義並不會誕生新的製度,但卻會促成新製度的誕生,時常被人用作“工具”。

徐世績上去第一件事兒,就是跟瞿讓說:“這片地方,是你我的根據地,不要搶這裏的人,大家都認識,怪尷尬的,去搶隔壁宋、鄭兩郡的吧,而且你看,他們那連接著運河,商人往來的有多,搶一次能吃好久呢。”

瞿讓從之,於是劫掠船隻,不管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不管是去賑災的還是孝敬貪官的,一律扣下,一時之間,擁兵數萬。

此時的隋朝,還沒有完全失去政治運作能力,聽到這種明目張膽打劫的,還是要管管的,而且,他們搶的很大一部分,是隋朝官員們的東西,所以就讓張須陀率領兩萬人,前來討伐。

雙方在經過頻繁的戰鬥之後,張須陀被徐世績陣斬,一時之間,徐世績在軍中聲望高了起來。

不過很快就發生了政變,瞿讓畢竟是個農民起義領導者,對比這種泥腿子,徐世績更傾向於讓一個更有家世的人領導瓦崗軍,於是他便與王伯當一起勸說瞿讓,讓李密來當領導者,於是李密就在徐世績的擁護下,成了瓦崗軍的領導者。

並且,在之後,李密當著徐世績的麵,殺掉了瞿讓,徐世績挨了一刀後,什麼也沒說,當即表示歸順李密。

李密上位之後,接踵而至的就是隋煬帝的大軍,而統領各路大軍的,便是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

這一回,李密有點難了,徐世績也很難給人一種輕描淡寫的感覺,雙方大戰數百次,不分勝負。此時的王世充,是臨危受命,隋軍本來的領導者,薛世雄,也就是薛萬均薛萬徹的爹,但被河北的竇建德給截胡了。

等於是雙方還沒開打,隋軍的主將就嗝屁了。

好在,黃河發威了,河南、山東大水,這場大水有多大呢?史書隻有一句話:時河南、山東,死者將半、隋帝令饑人食黎陽,開倉賑濟。時政教已紊,倉司不時賑濟,死者日數萬人。

山東河南有半數的百姓死去,隋煬帝下令讓災民去黎陽倉接受賑濟,但當時隋煬帝的命令就是一張廢紙,糧食可比隋煬帝的命令重要多了,有了糧食,百姓就會給你賣命,於是黎陽倉隻是時不時賑濟一下,做做樣子。每日死亡的百姓,數以萬計。

聖人不仁,天下暴亂,天地也不肯饒恕百姓。

而徐世績運用了這一場大水,擊敗了王世充,又加上天降大雪,隋軍凍死者不計其數,於是無奈撤軍。

並且,在王世充退軍之後,徐世績對李密說道:“天下大亂,本是為饑,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

於是李密聽從了徐世績的諫言,令他率領五千人,夜襲黎陽倉,黎陽倉平定之後,李密開倉放糧。

你以為他賑災?別逗了,這兩人都不是什麼老好人,吃了不白吃,吃了就要當兵,不當兵的不給吃。

一時間,李密傭兵二十餘萬。對於百姓來講,要麼餓死,要麼替李密賣命,根本沒得選,這就是徐世績給李密獻上的陽謀,但這陽謀是針對百姓的。

這件事情,也注定了,天命不在李密這種人身上,一個算計百姓的人,天命是不可能落到他身上的。可以拿李淵收複永豐倉之後的表現來做一下對比,當時李世民駐軍關中,百姓自發簞食壺漿,杖食於軍門外,李世民所部分文不取,或以身上數物,換百姓手中寥寥而已。我一直堅信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什麼主義不重要,隻要是為了百姓的主義就是好主義。

不久之後,徐世績又跟隨李密投降了王世充所在的洛陽政權。並且在黎陽倉抗擊江都兵變之後的宇文化及。李密看出了宇文化及急於求戰的目的,他們遠道而來,糧食肯定不夠。於是令徐世績深挖溝,高築牆,隋軍久攻不下,宇文化及不得已退去。

黎陽倉勝利之後,王世充趁機大破李密,李密迫不得已,又投降唐朝,你問我徐世績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右武侯大將軍,官居三品,李密的絕對親信。那為什麼還會失敗呢?廢話,沒算計過王世充唄。

當時的李密,投降了唐朝,那徐世績去幹什麼去了呢?他跑回了李密的老巢,他其實也想投降,可是這麼投降,是不是很沒麵子?一個台階都沒有。不過,很快台階就來了,魏征的書信到了他的手上,他幾乎沒有猶豫。還記得魏征當時在李密手下是個什麼待遇麼?一個連李密麵都見不到的三無官員,一紙書信就把李密的右武侯大將軍給勸來歸降了,我很難評是魏征的書信太有感染力,還是這位“千古名將”太能換主人。

於是他將所有的文書,戶籍整理好後,送給了唐朝,李淵很好奇,為什麼沒有賀表,於是,前後侍奉了已經三位主人的徐世績,對著第五位主人說道:“我不願意恭賀主人的失敗,來作為自己的功勞。”

我要是不知道他已經換了四次主人了,我也覺得他忠心耿耿。為什麼要說第五位呢,你等會就知道了。

但,不管是裝的,還是真心實意的,這樣的行為都必須受到褒獎。

前文說過,李淵是打天下,而李世民是守天下,守天下需要賢臣,但打天下隻需要忠臣。

亂世代表著機遇,隻要是在亂世冒頭的,都是梟雄,有句話說得好,亂世梟雄,治世賢臣。梟雄如果能忠心,那便是賢臣。

故而,徐世績的這一舉動,受到了李淵的大加讚賞,簡直是當成了表率來表揚。

一個徐世績的歸順,李淵直接賜姓李,封國公,黎陽倉總管。賜良田五十頃,並且封李世績父親為王。其父推辭過後,轉國公。

李淵這一回完全不考慮那些晉陽起兵就一直追隨自己的老臣們了。可見其政治手段,純粹是為了告訴天下人,隻要投降我的,我都全了你們忠心的名聲。這便是唐朝能夠讓李世民有那麼大的家底,發動那麼多次戰爭的背後原因。

李淵太會拉攏人心了,他太知道人們想要什麼了。

而投降的李密當了個什麼官兒呢?實權官別想了,散官當了個一品左光祿大夫,還不如徐世績他爸呢,這就是差距,你說徐世績很有才能?就算他有,他的官兒能比他領導還高麼?這不是倒反天罡?你和你領導一起跳槽,跳完你開始領導你的領導了。

而同時的魏征,獻策無數,但卻一點兒也受不到重用 ,李淵要沒有政治思想在裏麵,我倒立洗頭。

不過之後,李密就被李淵給殺了,他把李密的首級,給這位“忠臣”看,這位“忠臣”說道:“讓我安葬他吧。”

我隻能說,呂布真就圖一樂,這還沒進入李世民時期,就已經四姓家奴了。

不得不提的是,李密的墳頭還是修的很漂亮的,高的很嘞!

但,徐世績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小事兒”,《舊唐書》沒說,《新唐書》說了,他又被竇建德給抓了,這回,父子兩一窩端了。並且很快投降,替竇建德鎮守黎陽倉。

我隻能說,留給徐世績的亂世梟雄不多了。

三年,徐世績再次拋棄了河北的竇建德,投降了李淵,所以李淵是徐世績的第五位主人,我說的沒錯吧。

入朝之後,李績跟李靖一道在李世民麾下征戰,剿滅王世充,此時李世民滅王世充時,手底下李靖、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羅士信……我說不過來,反正王世充輸得不冤,之後竇建德千裏送人頭 被李世民一並剿滅了。

但,如果李密歸順洛陽朝廷,聽後王世充調遣算是認主的話,王世充也做過李世績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