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武略李靖傳(3 / 3)

頡利可汗此刻隻知道李靖一路兵馬,並不知道其餘五路兵馬,所以他的孤軍,並不是說跟霍去病一樣的孤軍。

但李靖就是跟霍去病一樣的孤軍。李靖總是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感覺,你知道他是要幹什麼,但你不知道他要怎麼幹。我知道你要吃掉我的帥,但是我不知道你要怎麼吃掉我的帥。和這種人作對手就很氣,明明這就不符合常理,可偏偏我就是打不過。明明當頭炮,就必須馬起跳,可他偏偏就非要不按常理出牌。結果你還打不過他。

貞觀四年正月,那一夜,漫天大雪,李靖甲胄為白雪所染,三千驍騎,衝破了定襄防線,連有效的防禦都沒有組織起來,就被李靖襲破了王旗。擒獲偽隋政權楊政道、蕭瑀的姐姐,蕭皇後,送還京師。

剛剛出逃半日的頡利可汗,有聽說李靖襲破了定襄,跑的更加快了。

李世民得知之後,十分欣喜,火線提幹,封李靖為代國公,對李靖說道:“昔年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李世民畢竟是馬上天子,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被迫和人講和,對於他來講,是一件十分屈辱的事情。所以他在貞觀二年就迫不急的要撕毀渭水之盟,和蕭瑀長孫無忌等人商量進攻突厥,但因為大局不允許,一直拖到了貞觀三年末。

能屈能伸,方為丈夫。不能學南宋,光屈不伸,空有一番國力,就是不敢打硬仗,白白做了別人的嫁妝,也不能學明朝,光伸不屈,打空了國力被迫修個長城當烏龜。

現在我們講,左右傾思想,宋朝明顯的右傾思想,明朝明顯的左傾思想。

說回李靖,在定襄戰役中,李靖所擔任的是衛青霍去病兩個人的角色,既要指揮大軍,又喜歡身入敵營,李靖攻破定襄時候,李靖的定襄道大軍,還在三百裏開外的地方。

所以李世民評價,古今所未有。

自李靖破定襄之後,頡利可汗是頭也不敢回了,什麼重整舊部,拉倒吧,就一個字,跑,跑的時候,丟了多少人,死了多少匹馬,都無暇顧及了,反正就是跑。跑的多塊呢,半個月的時間,他跑了整整800公裏。他先是往渾河跑,結果遇到了柴紹,又掉頭往白道跑,結果又遇到了徐世績,於是又朝北跑到了鐵山,也就是陰山南部的一處山脈。

渾河不是今日的渾河,具體是哪條河我不知道,大概在黃河上遊地區,因為此時的柴紹是從河間地區沿著涇陽出兵,而今日的渾河在遼寧省境內。所以頡利一開始是向西跑,而後遇到了柴紹,又掉頭向東跑,結果又遇到了徐世績,立馬掉頭又開始朝北跑。

一匹馬一天最多三四十公裏就不錯了,人家是畜生,不是機器,你還想讓人家一天跑十二個小時不休息啊?他也是要吃喝拉撒和休息的。

所以頡利可汗換算下來,一天跑死一匹馬。李世民在這方麵比起來就是個弟弟,能與之一戰的,縱觀古今,唯有高粱河車神。能從北京幾天時間跑回山東。還是帶傷上崗。換趙光義來,早給追上了。

到了鐵山之後,大雪封山,沒地方可去了,這就是李世民最高戰略指揮會部製定的戰略目標,趁著寒冬,以東西南三麵六路大軍包圍的形式,將頡利趕到北方,要麼渡過陰山被凍死、餓死,要麼投降。

為什麼說是李世民最高指揮的結果呢?因為古代打仗,將領隻講究戰術,戰略大多由兵部決定,相當於現在的飛機和塔台,飛到哪兒去兵部決定,將領可以隨機應變,但必須彙報兵部,兵部來做所有將領的總體部署。

所以偉人說過,自古軍功無出李世民之右者,不僅僅戰術層麵上會打,戰略層麵上更是古往今來,我可以負責任的講,沒有任何一個帝王能和李世民爭雄。漢武帝也僅僅是戰術層麵上的指揮,大多數時候,都是由將領臨機決斷,所以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一直戰功不顯著,全憑將領個人能力,除了衛霍,你看誰還打過漂亮的勝仗。

而無路可逃的頡利可汗一想,哎呀,跑不動了。奶奶的,我投降了。他一麵朝著唐朝遣使投降,說是要舉國內附,一麵又收集殘部,等著草長鶯飛的時候,穿過鐵山,跑回大漠。

有人問了,為什麼現在不跑回大漠。而是要等幾個月之後的草長鶯飛呢?因為大雪封山啊,而且,你現在去幹嘛呢?蒙古沒去過,新疆總看過吧,除了土就是沙,去了實拍一期荒野求生麼?

大漠也就是今日的蒙古,漠南就是內蒙古。

李世民此刻同意了頡利可汗的請求,並且派遣了著名的外交官:唐檢,前往草原,商量頡利可汗內附的事情。

李靖不幹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當年韓信滅齊國,酈生......如今,唐檢進入陰山,敵人必然放鬆警惕,如果我此時進攻,必然全數擒獲。

周公瑾說:“那唐檢怎麼辦?”

李靖說:“涼拌吧,不行涮了也可以。”

這便是以外交為正,以軍事為奇,人家都知道,兩國都開始洽談了,肯定不會有重大軍事變革,但李靖就是要來一次軍事行動。和這種不守規矩的人玩,真的讓人很氣憤。但也隻能譴責一下了,這個戰術,被後來的東部島國,用在了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就說李世民是個昏君,居然會接納遣唐使這種出生萬一。

於是,唐檢還在頡利可汗營帳裏睡得香噴噴的呢,李靖就來了:“唐檢兄!我來接你回國啦!”

這一戰,還有一個傑出名將登場,那便是——蘇定方。他此時是一個折衝都尉,也就是平時練兵的教官。

這一戰,他身先士卒,親率二百騎兵,借著大霧,突然進入頡利可汗的牙帳,連斬數十人,敵陣瞬間潰散。

李靖隨後而至,殺頡利部眾數萬,俘獲男女十餘萬,並殺頡利妻子隋義成公主,為什麼要這個女人,史書沒什麼線索,我也很難理解,可能就是不小心殺了吧。

但這頡利可汗還是跑了,我就說隻有高粱河車神能追上他吧,這都能給他跑了。

史書是這樣說道:“頡利乘千裏馬將走投吐穀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

於是,貞觀四年,大漠平定,斥土自陰山北至於大漠。涵蓋今蒙古全境以及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加上突利可汗歸朝,東起遼東,西至阿爾泰,今北部地區,盡歸於大唐。

李世民聽說李靖大破頡利可汗,英雄所見略同的沒有在意唐檢的生死,而是對著群臣說道:“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誌滅突厥,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於款塞,恥其雪乎!”

於是,大赦天下,放假五日。這才叫國慶,舉國歡慶。唐檢也是個能跑的,居然自己跑回來了。當然,這也歸咎於李靖實在太快了,頡利可汗根本沒空管唐檢。

李靖回朝之後,遭到了彈劾,說李靖縱容將士,濫殺無辜,收斂珍寶。彈劾之人,新唐書說蕭瑀,舊唐書說溫彥博,大概率是蕭瑀,舊唐書錯誤點挺多的,而且溫彥博也不像是個沒事兒喜歡彈劾的人。並且李靖殺了義成公主,這個公主對於蕭瑀的姐姐,可是有救命之恩。

不管是誰,李世民都沒打算責罰李靖,他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賞公之勳。”

加授左光祿大夫,食邑增加到五百戶。左光祿大夫散官從一品,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對李靖說:“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懷。”

李靖於此以左光祿大夫改尚書右仆射。從一品散官,變成了三品職事宰相,明降暗升。

為什麼查都不查就知道李靖是冤枉的,而前麵又沒說李靖冤枉的,隻是說他做錯了也沒關係,自己不追究呢?

這就是李世民的用人藝術了,當時李靖功高蓋主,為了不讓李靖有所逾越,李世民必須敲打一下,但是也不能讓李靖心生怨念,於是嘴上責罰但手上卻獎賞。並且這個獎賞可以略微降低一下,以散官封,而不是職事官。

在之後呢,李世民又發現李靖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一點兒怨念也沒有,李世民又怕挫了李靖的豪氣,便直接為他平反了,告訴他,你沒錯,是有人讒言。

在李靖官拜尚書右仆射之後呢,辦事兒依舊是勤勤懇懇,但是李靖嘴皮子比較笨,這個時候的貞觀宰相,已經不是當年的武德時期了,封倫裴寂杜如晦接連離職,這個時候,貞觀宰相全是玩嘴皮子利索的厲害的,什麼王珪、魏征、蕭瑀、房玄齡。

你放誰出來不是文學成就高、得理不饒人的。

李靖跟他們一起商量事情,那就是顯得笨笨的,加上李靖性子,本就沉穩,看似出兵用險,其實都是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每次談論國家大事的時候,人家都已經說到江南了,他還在洛陽支支吾吾。一種中年老父親的感覺,根本跟不上這群年輕人。

而且文人說話,總講究一些什麼場麵話,說的雲裏霧裏的,李靖在之前從來沒當過文官,最多當過幾個月的中書令,其他要麼是刑部尚書、要麼是兵部尚書,都是些辦案殺人的活。

這可把李靖難為壞了,但李世民依舊讓他坐著,原因也很簡單,李靖嘴皮子不厲害,辦事兒卻很厲害,四年的時間,從來沒有出過任何一件錯事兒,在貞觀後期,乃至於整個唐朝,無一不以此時的尚書省為最優,無一不想著重現此時的尚書省局麵。

直到貞觀八年,李靖巡視天下之後,稟報李世民,天下皆安。天下安定了,也就沒他什麼事兒了,於是李靖以足疾請辭了尚書右仆射,回家養病去了。

李世民同意他的準許,他認為,李靖是十分識時務的,有些人,就算人都快噶了,還要在自己的位子上,不肯下來,就怕自己失去權力。

於是李靖加封特進,待遇十分優厚,不僅俸祿照發,而且還口頭加封中書門下平章事。隻要病情稍稍好轉,就可以來中書門下二省指點一二。

但李靖還沒休息多久,吐穀渾就不幹了,我還沒被打呢,你怎麼就退休了。李世民第一次對於吐穀渾的戰爭,他是想用李靖的,但是此時李靖剛剛回家,詔書都沒下發幾天,就突然啟用它,這有些不近人情,也不合規矩,於是李世民用了另外一位將軍——段誌玄。

段誌玄這一次也不算失敗,史書說他長驅直入八百裏,至青海而還。但李世民卻認為,段誌玄沒有達成兵部擬定的戰略意圖,段誌玄當即便被免官。

唐軍剛剛撤退,吐穀渾就卷土重來,開始寇犯唐朝西部。這會把李世民惹怒了。先前李世民不願意大動幹戈,一直是遣使外交,想要保持兩國友好,秉承著,你方不亮弱爆,我方不用李靖的原則,可這人不識抬舉,段誌玄前腳走,後腳他就來搶劫了。

那沒辦法了,我也不想的,你挑的嘛,偶像。

貞觀八年末,李靖剛剛休養兩個月,一聽說李世民想要讓他出征,腳也不疼了,腿也利索了,一溜煙就跑到了兩儀殿,請求讓自己掛帥。

所以從這件事情看出,貞觀一朝,不存在什麼君主忌憚臣子,君臣相猜的戲碼。

李靖破吐穀渾的細節經過,所有史書都寫的有些不相同,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我這裏就不再過多贅述,李靖都出來了,還有其他的結果麼?我早就說過,敵方不動核武器,我方絕對不用李靖。於是伏允死了,吐穀渾舉國內附。唐朝版圖向西擴張至青海西部,這對於唐朝絲綢之路的穩定,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曆史因素,唐朝的繁榮能超越前代,讓後世望塵莫及,也源於此路。

但李靖又遭到別人的彈劾了,李靖治軍十分嚴格,他能讓手下的人不侵犯當地百姓一絲一毫,也能因為貽誤軍機而當即免除一方元帥,有個叫李道彥的,是李神通的兒子,因為搶了黨項人的牛羊,被減死流邊。

還有個叫高甄生的,就因為行軍遲緩,被李靖當場給免了,回朝之後,他就彈劾李靖,這回不比上一回了,蕭瑀是有事兒說事兒,你沒事兒他肯定不會捏造個什麼事來汙蔑你。當年李靖破頡利可汗,確實是造成了許多珍寶流失,並且士兵也殺了許多無辜之人,因為當時李靖是奇兵直入,不可能對軍隊有完全的掌控力,所以義成公主也確實是他殺的。他沒操刀,但是手下的士兵犯錯,也隻能歸咎於他,

但這個人,可不是蕭瑀,他居然汙蔑李靖謀反。

如果李世民趁機借坡下驢,就給李靖廢了或者殺了,好像也十分合理,畢竟功勞都這麼大了,但他是李世民啊。結果就是,李世民把高甄生和汙蔑李靖謀反的所有人,都給流放了,畢竟也曾是有功之臣,明君就是這樣,不偏信,不偏重,你有功,就免死,你誣陷忠良,就要殺。

資治通鑒記載這一段有過詳細的對話,當時有人說這些都是起義老臣,請求減免其罪,李世民卻說:“晉陽起義的時候,天下都有響應,功臣多如牛毛,正是因為我記得這些人,所以才不能赦免了他們,如果都因為是晉陽老臣,而赦免,那麼國家的法度還要不要實行呢?”

不過李靖也被嚇到了,回府之後,就開始謝絕賓客,就是親戚也不見。

四年後,李靖妻子病故,李世民下令,按照衛、霍的故事,為其妻子修築墳塋,合突厥鐵山,吐穀渾積石山的形狀修建。

十七年,圖形淩煙閣,封衛國公,贈開府儀同三司。

十九年,李世民征伐遼東,出發前,他召李靖入閣,詢問這位老臣的看法,李世民說:“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東有高麗未服,公意為如何?”

李靖答:“臣往者憑籍天威,薄展微效,今殘年朽骨,唯擬辭行,陛下若不棄,老臣病期瘳矣。”

你隻要帶我去,我立馬就好了。

而這個時候,也是《李衛公問對》的誕生時間,有人說是宋朝人編撰,有人說是此刻被編撰出來。各有說法。

但李世民還是沒有帶上李靖,因為此刻的李靖已經是古稀之年,李世民實在不忍心讓這麼一位國寶一樣的老臣,跟隨自己去苦寒之地。於是不許。

二十三年,李靖病逝於家中,時年七十九歲。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與魏征一樣,以一品之禮下葬,陪葬昭陵,諡曰:景武。

這是隋唐時期,文武雙全之人的最高諡號,上一個叫楊素,可以說楊素德行不好,喜歡欺君罔上,但你不能否認他文武雙全。而這,也印證了當時楊素對李靖說的話:“卿終當坐此!”

縱觀李靖一生,似乎贏成了他的固有結局,他沒有輸過,以至於讓人覺得,他贏了也就那樣,可他的一生,去過西伯利亞,也走過青海湖,三江源,江南水鄉他平定了,嶺南的瘴氣叢生,他也收複了。

騎兵他玩的得心應手,水戰也是如臂使指,更不要說步兵。除了打仗,還能充任宰相,治理國家,這樣一位全才,千古難尋其二。

但,這些,都不是能學來的,在他身上,我唯一學到東西,隻有那寵辱不驚,激流勇退的思想。

他當過長安縣功曹,也曾含冤入獄,也被上司所不喜,但他依舊是李靖,李孝恭不尊重他時,他依舊坐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李孝恭相信他時,他也同樣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李淵、李世民兩代君臣在他身上用過無數次帝王手段,他總是能心如平湖,宰相說丟就丟,敵國說滅就滅,他不喜歡文職這種事情,但他還是做了,而且從不出錯,他害怕功高蓋主,總是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裏,但每次戰爭失利,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擔任起主帥。

李靖,一個授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將領。不輸不用,用了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