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長孫無忌傳(3 / 3)

不過,從這兩件事也可以看出,剛剛二十來歲的李治,一不懂為君之道,二不知治臣之術。和他爹相比,差的太遠了。

對於這位孱弱的帝王,長孫無忌覺得任重而道遠,於是一場冤獄誕生了。

還記得李世民怎麼評價第三子吳王李恪麼?當時李世民甚至有易儲之心,可見李恪的政治力量還是比較強盛的。帝王易儲,如果不考慮那人的政治力量,那純屬脫褲子放屁,你活著他叫太子,你死了他叫隱太子。

長孫無忌對於這個跟自己並不熟的李恪,十分忌憚。如果現在誰還對李治的皇位有衝擊的話,那就是吳王李恪。

我要說一個個人觀點,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忠臣,很大部分是因為他生前沒有謀反,而不是他不會謀反。譬如,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我知道你是忠臣,但是你的部下不一定是。王莽是忠臣吧,讀《漢書》的都知道,這人簡直是個賢臣,後來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忠臣吧?後來呢?李世民是個忠臣吧?還是個兒子,後來呢?

人們隻會記得他們的雄才偉略,不會替失敗者抱不平。你死了,我給你一個忠名,“中興四臣之首”我都可以給你,世人也可以來罵我,然後哥送你,但江山必須在我手上。對於千百年後來講,金人也是中華的一員,但在當時,你與金人無異。

這個觀點很難接受,供你們批判。

對於當時的長孫無忌來說,隻有死人才是最安全的,畢竟他這輩子看過太多次謀反了,他不能接受永徽年間還有一個李世民,於是,在房遺愛謀反的冤案中,李恪被連帶著給賜死。

而對於這位李治僅有的兄長,李治第一次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果斷,也就在殺自己人身上一點兒也不孱弱了,李恪被賜死的時候,李治屁都沒放一個。

可見,即使是孱弱仁愛的李治,對於李恪,也是十分忌憚。

在大牢之中,長孫無忌秘密會見了房遺愛,對他說道:“如今,你事情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了,唯有效仿當年承基,供出李恪謀反,才有一線生機。”

於是房遺愛聽後,在第二日,李治問他原委之時,他說道:“我知我罪不可赦,今日唯有效仿當年紇幹承基告發恒山王之事,請求換取一線生機。”

這個時候看得出來,長孫無忌並沒有想著至房遺愛於死地。

但李治不幹了,他說:“紇幹承基隻是個臣子,但你,尚公主,受厚愛,為皇室之人,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安能一概而論?”

於是,李治還是把他殺了,對於李治來講,不殺房遺愛,怎麼能殺李恪呢?房遺愛能活,那身為李治哥哥的李恪就罪不至死。

當年紇幹承基供出李承乾,承基能活,李承乾也就死不了,隻是貶為庶人,這也是李世民苦心保全之後的結果,但李治會保全李恪麼?別逗了,這位天皇大帝殺自己人從不手軟。

李恪,至少在當時,沒有半分謀反的跡象,是偽裝至深,還是真無其事,如今已經不得而知。

但我們常說,天道好輪回,在長孫無忌除掉李恪之後,他也迎來了自己的報應。

當時感業寺有個尼姑,被王皇後召進宮裏,奉為昭儀,這個昭儀,我別的不說,好看是真的好看,我很少形容一個人的容貌,但她確實國色天香。即使駱賓王寫討賊檄文的時候,也不得不來上一句: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

於是李治就給勾了魂了,準備廢王立武。有人說這是政治鬥爭,說李治不滿足於被前朝老臣給掌控,自己的權力得不到施展。

照我看,就是自己能力不夠,李世民的《帝範》他是一點兒沒讀進去。《帝範》在今天叫做:《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很短,不建議讀,不到五十歲讀不懂。讀完也就跟李治一樣。

對於到底是不滿足前朝老臣的把控,還是純粹因為王皇後的性情老實,不會委屈自己奉承李治,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但是,從結果論上來看,李治並沒有完成他的戰略意圖,他太過急功近利了,這點《帝範》裏麵有明確交代,我們的偉人也對李世民的這一點,給出過極高評價,前文說過,李世民對於軍事上是一種徐徐圖之的態勢,能用很多年去扶持傀儡。讓鄰國,幫忙防禦敵國,這種事兒,非雄主不可為之。

但李治不會這樣想,從高宗時期版圖就能看得出來,沒別的,家裏有錢就是幹!我爹特麼是李世民!唐朝徹底從一個神,變成了一個強大的人。神是不能流血的,你可以下來打,但你最好一直贏。很可惜,李治並不能一直贏。而他打掉的,都是李世民時期的小弟,是李世民用來鞏固邊疆防禦的。

小弟不聽話很常有,但小弟一不聽話,你就殺了他,以後別人來打你這個大哥,誰幫你呢?

從廢王立武這種政治層麵的小事兒上,也能看的出來,李治太急了,王皇後、蕭淑妃、武宸妃,三足鼎立是十分好的局麵,但李治親手打破了這樣的局麵。

李治昏庸,長孫無忌不能昏庸,這是他的外甥,是他妹妹唯一的孩子了。

所以長孫無忌是絕對不可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這種事情發生,他所做的一切就付之東流了,李治要被後世罵上千年,萬年。娶了自己老爸的女人,這傳出去,跟南北朝那些人又什麼區別。而且人家避著點人,你要是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可你居然讓他母儀天下,冊為皇後。聽著就覺得惡心。

於是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眾托孤重臣,強烈反對,李治也不敢當著這一群叔叔伯伯的麵,強行冊立。褚遂良更是當麵怒懟李治,這也注定了這位臣子最終淒涼晚年,客死他鄉,死在了今天的越南清化。死前上陳情書,回憶當年擁立李治的歲月,但李治視若無睹。

他孱弱麼?

而對於長孫無忌,李治是百般拉攏,從府庫調撥的金銀財寶,竟有足足百餘車,而且那尼姑的母親也親自登門拜訪,一個皇帝,居然行賄自己的臣子,聞所未聞。

但長孫無忌你說他是權臣也好,是個佞臣也罷,但他始終將皇帝的事情,放在頭等,即使皇帝自己都不能理解。他悍然拒絕了李治的拉攏,並且將許敬宗給趕出了府門。

但有一個人的倒戈,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那人便是唐朝三姓家奴——李績。這個人本名姓徐,複改為李,他的兒子又賜武姓,呂布也就圖一樂,這人是真的三姓。

對於這位握有兵權重臣的支持,尼姑最終還是飛上枝頭變鳳凰。而當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廢後王氏,李世民口中的:“佳婦。”給砍斷手足,放入酒缸,骨醉而死。

第二件事就是讓許敬宗進讒言,汙蔑長孫無忌謀反,這跟長孫無忌殺李恪的罪名一模一樣。

李治也同樣的心狠手辣,問也不問,查也不查,直接論罪,將自己的舅舅流放嶺南。三朝老臣,就這樣以十分淒涼的結局,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同年七月,長孫無忌人都到嶺南了,李治才開始審理這一份冤案,但這一次重審,並不是為了平反,而是為了殺死長孫無忌。他居然讓許敬宗審理這個案子,許敬宗是什麼人,李治能不知道麼。

當年他的親生母親,文德皇後病逝,葬禮上許敬宗看到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長得麵貌醜陋,居然笑的喘不過來氣,這種人,能是什麼好人。

於是,許敬宗令袁公瑜到嶺南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死長孫無忌,隨後又將長孫無忌所有親屬家眷,全部流放嶺南,男為奴女為娼。你說許敬宗能瞞著李治幹這麼大的事兒,我是不信的。你說許敬宗沒有武則天的指點,我也是不信的。

直到上元元年,李治才為這位舅舅平反。

這位一心為國的老臣,到死居然沒有一個諡號。當年如果擁立的是李恪,逼死的是李治,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可這位對妹妹言聽計從的哥哥,又怎麼會忍心將自己妹妹唯一的遺腹子逼死呢?

隻能說,天命所然。

長孫無忌生前曾主編《唐律疏議》,此書對於宋明清的律法有著深遠影響,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律法解釋走上了台麵,不再是單純的律法約束百姓,而是告訴百姓,為什麼要製定這樣的法律。

我們隻聽過永徽之治,可永徽一共才六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你聽過顯慶之治麼?聽過上元之治麼?不過是貞觀遺風罷了,自長孫無忌之後,高宗一朝,再無名相,唐朝轉衰的節點,看似是在李隆基,實則,從唐朝廢除傀儡政權開始的唐高宗,就已經注定了失敗,還是那句話,神不能流血。你親自下場可以一直贏,但你一次也不能輸。貞觀四年、貞觀八年的兩次戰役,唐朝登神,永徽之後,唐朝親自下場,依舊強勢,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一次悄無聲息的戰敗,讓周邊民族知道了,唐朝也是會輸的,唐朝也不是那麼無敵的。

能用許敬宗殺長孫無忌就能看出來,這是個連蜀漢後主都不如的帝王,黃皓尚且不敢動薑維,許敬宗居然能殺長孫無忌。

而翻遍李治時期的戰爭史,你會發現,這些人都是貞觀一朝耳熟能詳的,譬如前文說過的契苾何力、外交上的崔敦禮、太宗征戰遼東時發掘的薛仁貴、還有那個李績。

等這些人都走光之後,唐朝疆域縮水三分之一,突厥叛亂後突厥汗國建立,大非川戰敗,吐蕃一躍而起,唐太宗時期稱臣納貢的女婿吐蕃,成為了與嶽父並立的對峙國家。高麗重新複國,嶺南發生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