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長孫無忌傳(2 / 3)

你把中國當草原治啦?你準備上草原牧馬是吧。

但李世民不聽,你妹妹不在了吧,嘿嘿,沒人能管我了吧。於是,不管是誰的奏疏,他都不看,我不看你能把我怎麼著。

但他不知道,妻子不在了,不是還有女兒麼。於是房玄齡的奏疏便被長孫無忌的兒媳婦長樂公主帶進了宮裏,呈在了李世民的眼前。

長樂公主本書無傳,在此處略微提帶一嘴,她是長孫皇後的第一個女兒,也是學習母親最多的女兒,他與之後的晉陽公主在母親離世之後,勸導李世民方麵,有著十分卓越的貢獻,長樂公主與長孫衝夫妻恩愛,更是繼承了長孫皇後的賢外惠中,對於長孫衝的家庭和事業都大有幫助。

且在文學上,與母親十分相似,書法上又繼承了李世民的基因,可謂是:玉軸漸吐羞明鏡,銀書展箋傳右軍。是書畫雙絕,曾有作品傳於世,但唐末之後失傳。而長孫皇後墨寶在明末失傳,但看過的古人都曾將她與朱淑真等諸位女才人相提並論。

朱淑真是作詞最多的宋代女詞人,她的詞,有一種放蕩不羈的感覺,不被文學界推崇,時人稱之為:女流氓。但並不能掩飾其才學書法。

斜風細雨作春寒,對尊前,憶前歡。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幹。芳草斷煙南浦路,和別淚,看青山。

昨宵結得夢夤緣,水雲間,悄無言。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展轉衾裯空懊惱,天易見,見伊難。

這還是能發的,還有尺度更大的。

對於當時的女子而言,寫這種詞,那簡直是不敢看啊不敢看,傷風敗俗啊這。所以她的名氣沒有李清照大,也不適合編入教材。比起李清照出身宰相世家,師承蘇軾遺風,她的更加像是一個小女孩兒,患得患失,打情罵俏。但她的字,卻要比李清照更具有藝術價值,詞不受推崇,自卻名列當時女才人第一等。

你要在當時說你隻認李清照,人家會把你當個傻子看,詞這種東西,畢竟難登大雅之堂,最多算個業餘愛好,你見誰寫奏折用詞寫了的,所以從此可以看出,無論是長孫皇後,還是長樂公主,文學底蘊都是十分深厚的。

隻可惜,自古紅顏多薄命,東風總愛落寒梅。貞觀十七年,年僅二十三歲的長樂公主病逝。

書歸正文:

李世民一看,好家夥,當朝首相和從龍首功的人聯名上書,自己這事兒要繼續辦下去,估計要出大問題,於是這件開曆史倒車的事情,就這樣在長樂公主進宮之後,被擱置了。

總說長孫無忌是個權臣,不是個賢臣,這都算不上賢臣,那什麼算賢臣。

十六年,冊拜司徒,十七年,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還是活著的第一。

在塗形淩煙閣的那一年,唐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李承乾謀反啦,而李泰也沒落著好,他本來是能當太子的,但是這胖乎乎的傻小子說了一句:“等我死了,我就把殺我兒子殺了,把皇位讓給弟弟李治。”

這孩子是真實誠,一點兒沒不藏著,你爹是皇位是怎麼來的,你的哥哥是怎麼被貶為庶人的,你是心裏一點兒事兒沒裝啊,腦子是一點兒沒長,全長肉上了。

於是李泰也被貶了,李世民此時召見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還有當時的晉王李治,這意思很明顯了,但他還是要做做樣子的。

他對臣子們說道:“我三子一弟,所謂如此!我還有什麼臉麵繼續活下去呢?”

三子說的李承乾、李泰、李佑,一弟是李元昌。你會發現,這四個人裏麵,就李泰最冤枉,他啥也沒幹,就被貶了,這就是嘴上不把門的下場。

李世民說完就想要自殺,長孫無忌和房玄齡趕忙上前阻攔,長孫無忌當即奪過李世民佩刀,賜給了傻愣愣站在原地的李治。李世民這才看向了最後一個皇後所生的孩子。

說道:“我欲立晉王。”

長孫無忌說道:“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這給房玄齡和李績架在那兒了,誰敢不支持啊,李治手上就是刀。

這三人的關係很微妙,長孫無忌是外戚,也就是皇權的代表。房玄齡是當時國家除皇帝以外的一把手,而李績,則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新手大禮包,當時的李靖已經辭官回家了,而且,李靖已經封無可封,再封就要到天策上將了,所以李治不能殺李靖,也不能用李靖,而軍中又必須要有個人替李治把持著,這個任務便落到了李靖的降級版本——李績的頭上。

軍、政、權三足鼎立,這便是李世民為李治留下的底子。

於是,李世民指著長孫無忌對李治說道:“這個皇位是你舅舅給你的,你當拜謝。”

李治因此下拜,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顯,這三人之中,你誰都可以廢,唯獨不能廢你舅舅。

但不久,李世民又覺得李治太懦弱了,震懾不住臣民,於是他又動了立賢不立嫡的心思,想要立李恪為太子。

李恪是個博才多學的皇子,李世民曾評:諸子最類我者。

但這個時候,再次變更儲君,讓朝臣們重新洗牌,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我剛投靠李治,命都給他了,現在你告訴我,他不是太子了?

所以長孫無忌阻止了這一提議,有人說因為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而李恪則是庶出,所以才這樣的。

但我覺得,這種人吧,考慮事情不全麵,誰要立我為太子,讓我當皇帝,他現在不是我舅舅,但很快就是了。

之後的歲月,長孫無忌便開始一心輔佐李治,直到貞觀二十三年。

這一年的五月,李世民已經是彌留之際,他將中書令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太子李治叫到身旁,做最後的交代。

因為房玄齡的病故,讓他不得不再次選一位政治上的代表,而在貞觀二十三年的政治體係,已經沒有一個,能讓李世民覺得,可以比肩房玄齡的人了。於是,擔任中書令的褚遂良,便成了房玄齡的降級版本。

他先是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爾輔政之後,勿令讒毀之徒損害無忌,若如此者,爾則非複人臣。”

他很擔心,褚遂良畢竟沒有房玄齡深受李世民重用,他擔心,這二人會如同漢朝的故事一般,外戚與權黨鬥的你死我活,在封建帝王看來,權臣可以殺,賢臣也可以殺,唯有忠臣不能殺。

褚遂良涕淚而拜,李世民又牽著李治與當時太子妃王氏,也就是之後的王皇後。

李世民牽著李治與王氏,含淚將他們二人帶到褚遂良麵前,說道:“佳兒佳婦,今盡托付於卿。”

嘿嘿,沒想到吧,沒一個有好下場的。

貞觀二十三年,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繼位之後,長孫無忌進拜太尉,兼揚州都督,知門下及尚書二省事並如故。國家最高機關一共三個,中書門下尚書,而長孫無忌一下就兼職了兩個最為重要的機構,這讓長孫無忌有些惶恐,於是辭去了三省之首的尚書省長官。

李治不是個什麼賢明的君王,他對於臣子的上書是秉持著一種煩躁的態度,他認為這些人上書,說的都是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一點兒也沒說到點子上,於是他就問長孫無忌這件事兒該怎麼辦。

長孫無忌對於這位新君也很給麵子,他說道:“陛下剛剛繼位,勵精圖治,條例律令都沒有缺失,所以群臣們上書顯得有些詞不達意,但是陛下還是需要常開此路,萬一那一天又奸臣讒言,群臣們無法上表陛下天聽,則恐有失國體。”

這跟魏征的諫言略有不同,魏征是告訴你,你做的不對別人才會說,你做對了別人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但長孫無忌卻是告訴李治,你做的很對,他們都是些沒事兒找事兒的,但是你不能不讓他們找事兒,以後你要是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他們便能提出來。

兩個人意思差不多,但是說話的方式卻完全不一樣。這就是諫臣和權臣的區別。

而李治又說:“我有聽說,下麵的人,總是徇私枉法,多有麵子工程。”

長孫無忌答道:“顏麵阿私,自古不免,然聖化所漸,人皆向公,至於肆情曲法,實謂必無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況臣下私其親戚,豈敢頓言絕無?”

這一次問對,我認為,長孫無忌太過人情化治國了。這種事情,私下裏說一說可以,但放在明麵上來說,肯定是不對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什麼爹教出什麼兒,什麼君就帶出什麼臣。明朝殺了那麼多貪官,最後還是亡國於貪官,漢文帝一朝,你居然找不出一個奸臣的典型,

長孫無忌的意思是,貪墨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沒辦法避免,連陛下有時候都會收一些臣子的禮物,更何況在下麵辦事的臣子呢?說收取人情肯定是有的,但是要說徇私枉法,肯定是沒有的,這種事情也斷絕不了。

這在一方麵,是阻止了一場官場風暴,查貪墨可不是一件小事兒,拔出蘿卜帶出泥,一查就是一大片,李治剛剛繼位,要是真有這麼一場風暴,李治也不用等武則天了,直接就給趕下去了。但在另一方麵,也是對於貪墨縱容的一種表現,這就看當事人要怎麼抓住這個尺度了。如果李治有李世民一半的治國底子,那長孫無忌的策論就沒有錯,但李治是一個行賄臣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