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對人和有才能哪個更重要?我覺得吧,應該是跟對人更重要,跟對了人,你的才能才有機會展示出來,土裏的金子,還不如大糞有作用,隻有開采出來的金子,才叫金子。但前提手下那你得是一塊金子。如果隻是大糞,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待在土裏。
今天要說的故事,就是大糞與金子的故事。
說起長孫無忌,總是有人覺得,哎呀,這個人太壞了,到底哪裏壞呢?他說不上來,最多引用一句老狐狸。可我覺得,他連老狐狸都算不上,如果拋開外戚的身份不談,他不如魏征房玄齡是肯定的,但亡國為比幹,治國如孔明那是一定的。
在寫他之前,我讀過很多關於他的史籍記載,每次讀,我都覺得十分可惜,這更加讓我厭惡李治一朝,以至於時常讓我將他於某些亡國之君聯想到一起。
594年,隋開皇十四年,長孫氏誕生了一位不起眼的小孩兒,他的父親看著懷裏的嬰兒,很欣喜,想了想說道:“希望這孩子日後什麼都不要忌諱。”
於所有人不同的事,長孫氏自南北朝開始,就沒有衰落過。世襲大人之名,他們姓氏,來自於宗室之長,故名長孫。
他家有史以來,能考證的,出過最次的一個官,是從三品的衛尉卿,也就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
他爹是隋朝右驍衛大將軍,正三品,武將裏麵封頂了。
如此顯赫的家世背景,你一定覺得,長孫無忌的煩惱,應該煩惱於今天去哪裏玩,明天去哪裏打獵吧。可惜,他與大多數人一樣,他的煩惱是今天吃什麼。明天還有沒有的吃。
在他十三歲以前,他的父親尚在人世,這個時候的長孫無忌,不用為生計憂慮,於是與許多富家子弟一樣,同樣酷愛讀書,這個詞我都說累了,但確實如此,他從小便精通文史,並且性通悟、有籌謀。
十三歲前他有著一個完美的童年,可是他並非嫡出,當時長孫氏的字輩應該是安,嫡出一脈,名字裏應該帶安,譬如長孫安業,長孫安世。又譬如當時李建成的幾個孩子,包括李世民的嫡長子,都要帶承,如果不是嫡出,那就隨便了,反正你死了大概率也不進宗廟,私生子要什麼正統。
嫡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長子正妻長子,這才叫做嫡出,就是你妻子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才能叫做嫡子。而你妻子生下的第二個兒子就不能叫做嫡子了,第二個說法是你妻子生的都叫嫡子。
第二種顯然隻是個用來區分妻子與妾室的稱呼,在當時,一脈相承這個詞,是廣泛流傳的,隻有長子長孫,才是一脈相承,這是大樹的根,而次子則屬於是開枝散葉。
所以按照嫡庶製度,李世民是庶子繼承的皇位,而妾室生的,什麼庶子嫡子,你還來參上一腳了,你叫私生子,除非這人特別牛,能把正統搶過去,不然很多人,宗廟都不會進。
當然,隻有男孩子才講這些東西,女孩子不講什麼嫡出庶出,女孩要等到嫁人,才會分正妻和妾室,在本家都是一視同仁。
長孫無忌顯然是後者,什麼嫡子庶子,他就是個私生子。可惜他牛逼啊,你不把我當正統,那你就沒有正統了。
可是還沒有發跡的時候,人們才不管你以後多厲害呢,你就是天王老子,隻要下凡了,也得吃我兩嘴巴子。
長孫無忌十三歲就被趕出了長孫氏,原因很簡單,你個私生子,還想要分一杯羹,滾犢子吧你。
但正是因為這一次的放逐,讓他遇到了一位黑道大哥,在舅父高士廉家居住的時候,因為妹妹的關係,他與當時還是個草民的李世民認識了。因為當時世子是李建成,而李世民什麼身份也沒有。
長孫無忌要比李世民大上五歲,小孩子最喜歡和大孩子玩,於是李世民對於長孫無忌,除了好朋友以外,還有一種弟弟對於哥哥的依賴性,畢竟大了李世民十歲的李建成,根本和這個小不點兒弟弟尿不到一個炕上。
我上小學,我有個上初中的哥哥,是不是聽著就很厲害,但我上小學,我哥大學都快畢業了,一聽就沒什麼威懾力。
在這一段少年時期,李世民對於李建成的感情,大多轉移到了長孫無忌的身上,而長孫無忌對這位弟弟也是照顧有加,一來,長孫無忌十分缺少親情,二來,隨著母親寄人籬下的長孫無忌,也渴望能有自己的朋友,然後充當起父親的角色,能更好的照顧妹妹和母親。
高士廉的對於長孫無忌的影響很深,尤其是顧家這一方麵,長孫無忌在之後的歲月裏,對於妹妹,十分寵溺,以至於無條件服從,對於長孫無忌來說,隻要妹妹過得好,什麼都不重要。
617年,晉陽起兵,義軍剛剛度過黃河,長孫無忌便前來投靠,對於兒時亦兄亦友的玩伴,李世民十分欣喜,當即授與渭北道行軍典簽。每有征戰,必身處李世民身旁,為其出謀劃策。至武德年間,二府爭鬥嚴重,天策府幕僚如同房杜二人一般,盡皆外派,時李世民身邊,僅有長孫無忌一人作陪。
對於這樣的局麵,李世民說不害怕是假的,於是長孫無忌在此刻,又擔當起了哥哥的職責,他的身後是身為秦王妃的妹妹,還有從小把他當哥哥看待的李世民。
長孫無忌的政治才能,是十分出色的,對於當時的局勢,他認為,如果不能先下手為強,那麼便會受製於人。於是他冒死出京,召回房玄齡、杜如晦等一眾天策府幕僚,又前往長安大牢,釋放八百死囚,分發甲胄,告訴他們:你們本身已經是罪無可赦的死人了,如果這次失敗,同樣是一個死,但如果成功,那麼你們便能以從龍之功,重新做人。這便是常說的死士,不是一直養著好吃好喝供著的,你突然在家裏養八百個人,拉的粑粑都不對勁,人家才三桶,你一天八十桶,謀反?我看你是自投羅網。
這期間,秦王府隻有他一個人,什麼事兒都得親力親為,既無出謀劃策之人,也無當機立斷之人。
無論哪一件,隻要被查到,長孫無忌就是九尾妖狐轉世,有九條命都得玩完。但他還是做了,如果不是長孫無忌,李世民會不會繼續謀反我不知道,但謀反之路肯定不會這麼順利。
六月四日,長孫無忌隨李世民等共九人,前往玄武門。李世民及春宮,長孫無忌拜太子左庶子。
次年,改元貞觀後,長孫無忌功居第一,食邑一千三百戶,官拜左武衛大將軍,轉吏部尚書。蕭瑀事發之後,又轉尚書右仆射。
與其他臣子不同的事,長孫無忌可隨意出入李世民臥室,不管什麼事兒都能當麵說,君臣無猜,長孫無忌又有從龍首功,一時間,朝野震動,更有密奏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
但李世民終究不是李治,對於這樣的彈劾,他連問都懶得問,直接將這封奏疏交給了長孫無忌本人,以表示自己根本不對他生出任何疑心。
還記得前麵說過的渭水之盟的本質麼,在頡利可汗回去之後,依舊發生了動亂,這個時候,李世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在寢宮內召見了蕭瑀和長孫無忌,對他們說道:“北番君臣昏亂,殺戮無辜,國家不違舊好,便失攻昧之心,今欲取亂侮亡,複爽同盟之義。二途不決,孰為勝耶?”
蕭瑀曰:“兼並弱小的,攻擊愚昧頑抗的。方為上策。”
但長孫無忌卻說道:“今國家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
長孫無忌的意思就是,如今我們的國家,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讓百姓在隋末亂世之後,喘一口氣。如果敵人進犯邊疆,我們可以趁勢出兵,一來我們的百姓會同仇敵愾,二來草原其餘的部落會覺得,隻是因為有人進攻了我們,所以我們隻是想要滅亡進攻我們的部落。
但如果現在沒有理由的出兵,我們的百姓苦於戰亂,心中沒有大義,敵人內部動亂也並未擴大,我們貿然進去,則必然使他們擔驚受怕,害怕覆滅,那麼他們便會沆瀣一氣,共同抵抗我們,不如先裝出一副仁義之國的模樣,遵守渭水之盟,等到他們內部已經不死不休,再一舉滅亡他們。
長孫無忌這個人打仗不行,但是政治目光還是十分長遠的,如今兩國的爭鬥,僅僅處在政治層麵上,而不是衍生到了軍事層麵上。所以長孫無忌的方法,顯然是高明於蕭瑀的方法。而這正是秦吞六國之法,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野心,讓六國以為,秦朝不過是為了自保而已。
不過,長孫無忌的政治藝術並沒有來得及施展,這個時候長孫皇後強勢的讓長孫無忌回家了。李世民一開始不同意,但奈何這二人太過堅決,隻能授長孫無忌一個開府儀同三司,散官二品最高官,然後準許他回家。
之後的日子裏,長孫無忌在貞觀大舞台,有夢你就來的最好建功立業之時,急流勇退,在家裏開始了閑情逸致。
但李世民仍然對於這位從龍首功的哥哥惦記著厲害,貞觀七年,又要冊封長孫無忌為司空,但長孫無忌不肯,他十分聽他妹妹的話,當什麼都行,就是不當官。李世民先是說自己唯才是舉,不是因為皇後的緣故。長孫無忌不聽。
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李世民看他如此堅決,似乎也來了好勝心,他甚至將長孫無忌比作咎陶等上古賢臣,還寫了一篇《威鳳賦》,李二鳳就是這麼來的。
再不當,就是不識抬舉了,我第一次看皇帝讓人當官,當的如此艱難的。
再次看到長孫無忌,是在貞觀十一年,也就是李世民開曆史倒車的那一次。長孫無忌上言說道:“臣等披荊斬棘,以事陛下,今海內寧一,不願違離,而乃世牧於外州,與遷徙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