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高士廉傳(3 / 3)

他們就想到了一個很好維持宗族存續的辦法,這個辦法還一直保存到了現在。活不下去就結婚啊,彩禮我要個四五十萬,不就有了麼。

拜托,我可是祖上可是誰誰誰,我家裏出過哪個名臣,哪個名將。我在當地有多厲害的聲望。那些個當官的,誰不喜歡自己吹完牛皮,說一句我老婆娘家多厲害,你老婆娘家不厲害,那就是鄉野村婦,你娶一個鄉野村婦,你也肯定是個鄉巴佬。

包括房玄齡老婆,範陽盧氏,魏征老婆,河東裴氏。這可都是當地,乃至於天下郡望。你當這麼大官兒,你老婆是個鄉巴佬,你肯定也是個鄉巴佬。

於是當時唐朝官員,都爭先恐後的迎娶高門女子,唯恐自己被人罵鄉巴佬,但說個題外話,人家至少是個高門女子,現在是個毛啊,往上查三代,你太爺當過清朝老兵是吧?

而這種情況,在門閥製度毀滅之後,又演變成了揚州瘦馬。兩者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包裝,然後售賣,到今天社會,包裝個毛啊,直接賣!

當時李世民十分厭惡天價彩禮,恨不能除之後快。但明君治國,猶如順水推舟,肯定不能和當時的社會形勢對著來,他隻能慢慢將河流改道,改到他應該流向的地方。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十分完美的辦法,我把你家的地位降低了,你不就不能天價彩禮了麼。哎,這就是李世民的眼光短淺了,現在就算世代麵朝黃土背朝天也能賣出四五十萬。

但當時肯定不敢這麼搞,你個鄉巴佬敢賣我四五十萬,我明天就讓你吃上四五十年牢飯。

於是,具有重新洗牌意義的《氏族誌》應運而生,而主編之人,正是幹一行,行一行的高士廉。

《氏族誌》就是給世家大族排個序,誰第一等,誰第二等雲雲。但這個排序,卻不按祖上榮光來排序,你家就算做過皇帝,也得老實待著。

《氏族誌》隻按照你現在家裏有什麼官兒來排列,譬如京兆杜氏,那是杜如晦的家,那就得是第一等。而什麼太原王氏、清河崔氏、陳留謝氏幹脆排列到了第二等、第三等。

你祖宗牛逼很了不起嗎?你沒聽說過縣官不如現管麼?

貞觀十一年,書成,凡一百一十卷,詔頒於天下。於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燕字,就是女子的代稱。

總有人覺得門閥製度是黃巢弄沒的,拉倒吧,殺人能解決問題,現在應該是秦三千世,而不是隻有個秦二世。他頂多算是在製造了一場天下暴亂,讓百姓開始到處流離,遠遊的人,離開的久了,就忘了自己的祖宗。蒲公英記不得來時的路,於是天下各處都有了蒲公英的飛絮。這難道也叫摧毀了門閥製度麼?等他們落下了根,是不是又是一場門閥製度呢?

隻可惜,《氏族誌》今均佚,他被武則天全部收回,然後焚燒。

書成,高士廉同中書門下三品,拜尚書右仆射。他又回到了宰相的位子,可是他老了,他此時已經年逾花甲。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一生的漂泊,終於讓高士廉知道了高處不勝寒的道理,他的政治才華愈發熟絡,為臣之道也愈發老道,他多次諫言李世民,但每次上書之後,便將奏疏焚毀,不願流傳於世,於是他的奏疏,人所不知。

如果此刻魏征有他的覺悟,那麼身後就不會那些個瑣碎之事了。

四年後,高士廉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次無功而賞,讓他知道,他的仕途結束了,於是他上表致仕,李世民準其解除尚書右仆射之職位,但依舊保持他開府儀同三司並且平章事。

當官當到頭了,高士廉就跟著魏征、房玄齡去編撰《文思博耀》去了。書成之後,僅以絲綢賜之,並不封官。

十七年,高士廉圖形淩煙閣,位列房玄齡之後。十九年,輔佐李治監國,聽斷訴訟,這也是他人生最後一次,施展他的政治才華了。

次年,也就是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病重,李世民親自探望,高士廉並沒有什麼可以勸誡的,他沒似魏征、房玄齡,他隻是一個平平常常的男人,在訣別之際,他與這位自己的晚輩,敘說起了一生的經曆,最終,二人相顧淚流。

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於長安崇仁裏私第,時年七十二歲。

李世民想要去送別,可是此時的李世民身體也不好,丹藥掏空了這位帝王的身體,而且,這也不合禮製,臣子下葬,君王是不能前去吊唁的。原因很簡單,君王去吊唁,那麼就一定會有厚此薄彼,今天這個吊唁了,明天那個你去不去呢?你不去,臣子就會覺得你不重視,死了的家屬寒心,活著的議論紛紛,討論為什麼帝王不去吊唁,是不是什麼事惹怒了帝王,以後要盡量避免,臣子揣測君王的心思,就會忘記國家的事情,一心不可二用。要是每個都去,亡故的官員那麼多,幹脆什麼都不要幹了,就等著吃席好了。

於是房玄齡開口勸阻李世民,但李世民不從,他說:這不隻是君臣,更是我妻子的舅父啊。

房玄齡前文說過,他不是一個強勢的人,尤其是在一些細碎瑣事方麵。

於是李世民堅決前往,剛從興安門出來,長孫無忌便策馬趕來,以高士廉遺言阻止了李世民,這個遺言我認為就是長孫無忌瞎編的,哪有臣子死了,算到帝王要來吊唁,還特意給身邊的留下遺言,那要是李世民不來,這不丟人丟大發了麼。所以就不書寫了。

高士廉死後,李世民再也沒了親人,兒女們雖說是親人吧,但是隻有娘親兒,沒有兒親娘的。兒女們總是背著行囊走遠,開始自己的生活,而父母的生活,卻隻剩下看著兒女了。這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遲早,我們也會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高士廉的離去,代表著再也沒有一個人,在李世民的身後,看著李世民了,李世民這一刻,徹底的蒼老了下去,他成了駐足者,而非前行者。從貞觀五年還朝,到貞觀二十年,十五年的時間裏,不說是朝夕相處,那也是舅甥情深。

李世民不願意聽長孫無忌的勸諫,沒人知道李世民這一刻的悲傷,他仍然堅持要送一送自己妻子的舅父。可長孫無忌卻跪在了李世民的馬前,不許他再進一步。

稱孤道寡,真的是最好的人生麼?親人離世,不能送別,自己的孩子,為了權力,反目成仇,孤寡半生的李世民,這一刻他淚如雨下,君臣、國家、舅舅、親情。這道選擇題,李世民做了半輩子,也沒選明白。

回宮之後,李世民追贈高士廉司徒,並州都督,陪葬昭陵,諡號:文獻。

並州是就是唐朝撤郡至州之前的太原郡,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一般貞觀之前追贈並州都督,高宗之後追贈並州大都督的,都是特殊獎勵。

高士廉的一生,看起來並沒有其他人一樣的波瀾壯闊,隻不過是在底層混了半輩子,然後做了四年的太平宰相,也沒有什麼特殊文學作品傳世,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入史。後人們也好像忘了這一位貞觀宰相,人們談及最多的,不過因為他是長孫皇後的舅父。

細看他的一生,不過是一個普通男人的一生,對家人事無巨細,顧家、有事業心,但事業總是在摸爬滾打中度過,剛剛稍有成就卻被抓了點型,但從不氣餒,總是幹一行行一行,有責任心,不因為自己的心情,而強加於別人身上。

他太普通了,普通的就像大街上隨意找出來的一名成了家的工人,可若是站在他妹妹的角度來看,他又太不一般了,他簡直是個超人,隻要有這位哥哥在,似乎震驚中國曆史的暴亂,也沒什麼可怕的。即使哥哥隻是一個九品,即使哥哥被貶出京。

擔任尚書右仆射的哥哥,和擔任治禮郎的哥哥,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站在前麵保護著我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