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小說和現實的區別就是,契苾何力並沒有套上無敵。他還是被人刺了一矛。
這個時候,他的報應來了,時為尚輦奉禦的薛萬備,也就是薛萬均他弟弟,單槍匹馬,把身受重傷的契苾何力給救了回來。所以,做了好事不要慌,你的好果子在後頭呢。
但是這個時候,契苾何力已經是怒不可遏了,敢還手,還想要殺我,反了天了!他僅僅簡單包紮之後,又提著槍出去了,身後僅僅跟隨幾名親衛騎兵。
這一回,他好像真是小說裏的人物了,八百人追著一萬人跑,追百裏,斬數千餘首,而還。
我很好奇,這一段在高麗史書上的精神勝利法要怎麼寫。
不過,傷還是真傷,回去之後,怒氣消了,便重病不起,李世民親自為其上藥,看到契苾何力的傷勢,李世民是又心疼,又憤怒,他竟然命人將那名刺傷契苾何力的高麗士兵給抓了過來,怎麼抓的不知道,反正俘虜了數十萬人。
他要讓契苾何力親自把這人砍了,用來泄憤。可契苾何力在戰場是所向無敵的將軍,在遠離戰場時,他又是一位謙謙公子。
他說道:“我們各為其主,所忠不同,我與他素不相識,又無仇怨,何必傷其性命呢?”
於是契苾何力將這名高麗士兵放還。義薄雲天這個詞,到底是用在一個看誰都是匹夫的人身上好,還是用在這樣的人身上好,如今早已不需要封建思想來統治天下了,諸位應該有自己見解。
貞觀二十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還朝,恰逢薛延陀反複無常,順手就給滅了。
此前,在李世民征討遼東的時候,因為擔心薛延陀背後偷襲,與高句麗合兵一處,讓唐軍麵對隋煬帝那樣的局麵。
李世民派遣崔敦禮,這位出色的外交官持節撫慰除了薛延陀以外的草原部落。這個意圖很明顯,薛延陀想幹什麼不重要,讓他什麼都幹不了才重要。
於是在崔敦禮的遊說和撫慰之下,本來就長期受到壓迫的回鶻、撲骨等部落,盡皆揭竿起義。反叛薛延陀,唐軍趁機進攻,大敗薛延陀。
一如當年李世民等一個突厥內亂,然後出擊滅亡突厥,攻城先攻心。
真珠可汗的兒子被殺後,族人擁立他的侄子咄摩支繼位,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上表唐朝,請求臣服,李世民許之。
可崔敦禮卻不這麼認為,這位外交官十分清楚四周夷狄的想法,他與李績一商量,直接領兵徹底滅亡了薛延陀,至此,一位十分有機會稱霸東北亞的部落,再次被唐朝滅掉,薛延陀鼎盛時期的疆域甚至超過了隋朝時期的突厥,可惜,他遇到了天可汗。
薛延陀這個曾經的傀儡滅亡後,唐朝對於沙漠,急需新的傀儡,來充當唐朝對於沙漠的話事人。於是,回鶻應運而生。
我要誰當皇帝,誰就是皇帝,我要誰不許當,誰就當不了。你可以說這是霸權,但我是受益者,我不會批判這樣的霸權。
不過,貞觀二十二年,回鶻發生內部叛亂,李世民十分擔心回鶻新的繼承者會反叛唐朝,打亂唐朝對於沙漠的部署,於是,崔敦禮再次持節撫慰回鶻。
崔敦禮在眾多候選人中選擇了吐迷度之子婆閏作為唐朝的左驍衛大將軍,命令他統治回鶻。是年,回鶻之亂平息。
回鶻至此歸心,之後,高宗至武則天時期,後突厥興起,攻陷大漠,收複頡利可汗時期的全部疆域,回鶻被並入其中,開元年間,唐滅後突厥,回鶻開國,並在之後對唐軍平定安史之亂有著重大幫助。
而在崔敦禮平定回鶻內亂的時期,契苾何力幹了一件小事兒,他和阿史那社爾把龜茲給滅了,並且把他們的皇帝給抓回了唐朝。這件事兒太小了,不過多贅述。
貞觀二十三年,在房玄齡病逝之後,李世民也於當年病逝。契苾何力悲痛欲絕,請求高宗,欲要自殺陪葬。高宗不準,拿出了李世民的遺詔,說不許他陪葬,這才終止。
沒有人會在這件事兒上作秀,作好了也就是個忠心前主的名聲,你的前主死都死了,你就是忠心又有什麼用呢,反而會引起現任君主的反感,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是玩脫了,他來一句:卿之大才,朕實非所願,然朕不可奪之卿之美名,卿既萬古之忠,當全其美。從之。你死還是不死呢?
其人之忠,可歌可歎。
永輝二年,西域諸國內附,崔敦禮率兵前往安置。
這跟李治關係不大,在史書上有個成語用得好:貞觀遺風。
永徽一共五年六記,你聽過永徽之治,聽說過顯慶之治麼?
之後崔敦禮的事情,就沒有太多好說的了,大概從一個外交官成了軍事官,又因為其功勞,官拜宰相。
顯慶元年,在崔敦禮官拜太子少師後不久,病逝。時年六十一歲,唐高宗在東雲龍門舉哀,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大都督,諡號為昭。
這位外交官的故事,再史書上並沒有被史官大書特書,寥寥幾筆,便蓋過了這位唐初外交官的一生,可我們讀史書,如果隻是看一看那些波瀾壯闊的事情,而去忽略掉這些默默奉獻之人的事情,那麼不如選一本演義小說來讀一讀呢?
如果你要說李靖滅突厥,你就不能不說貞觀之初的斡旋與外交,如果你要說今日的盛世,那麼你一定逃不開那百年屈辱。人生不是一帆風順,曆史也不是,逆轉乾坤的人固然值得尊敬,但在黯淡無光日子裏,堅持奉獻的人們,同樣值得歌頌。
崔敦禮的故事結束了,可契苾何力的故事並沒有結束。他的故事,在史書上,依舊留著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胡將,在崔敦禮去世之後,接過了他的衣缽,成為了高宗時期,最為出色的外交官之一。
永徽二年,西突厥反叛,殺死唐朝外交官單道惠,李治命令契苾何力在內的五人,兵分三路,進攻西突厥,這一仗打了六年,西突厥最終被滅亡。貞觀遺風就是這麼遺的,除了君王更迭,其餘人等,皆是李世民的臣子。
至此之後,契苾何力不再擔任京城將軍,因為此時的唐朝東北局勢大變,契苾何力以檢校鴻臚寺卿的身份,趕赴幽州,開始經略遼東。並在經略遼東期間,兵鋒直至平壤。後李治下令還軍,方才退去。
之後,契苾何力又出使漠北,與崔敦禮不同,他畢竟是武將出身,對於漠北的叛亂,他僅僅以五百騎兵就直衝別人老家,殺二百餘叛賊首領,並殺葉護可汗,告知草原九姓,從此草原安定。
此後,高宗開始對高句麗采取軍事行動,這一回,契苾何力與李績徹底滅亡了高句麗,誰都沒想到,下一任將軍來這裏,要等到一千多年後的20世紀50年代。同樣是從鴨綠水,同樣是平壤,何其相似。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契苾何力病逝,追贈輔國大將軍、與崔敦禮同樣追贈並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諡號為毅。
生年不詳,但根據其九歲繼承可汗位,貞觀六年帶著部落遠離草原,投降唐朝來看,至少貞觀六年,他的年紀並不大,不然也不會被其餘的鐵勒部落驅趕。又結合他貞觀八年已經單獨領兵作戰來看,年齡也不至於太小,所以此時他至多不過七十五,最低不低於六十。
他的一生,是李世民對於胡漢一家親策略的典型代表,從他的一生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李世民之後的,帝王們看到如此的盛世,再也忍住不住自己心中名垂青史的欲望,開始頻頻征伐,不再喜歡那些見效慢,耗時久的傀儡政策。他的離世,標誌著一個治國理念的結束,從此之後,唐朝如同明朝一樣,隻剩下了打,打到百姓妻離子散,打到府兵製一個兵員也沒有,打到貞觀之治一掃而空。
土地兼並從此刻開始變得空前嚴重,民族矛盾也從貞觀時期的好轉,形勢急轉直下,徹底變的不可逆轉,從此刻開始,中原與胡人,勢不兩立。你可以選擇打,但你最好一直贏,你隻要輸一次,他就讓你知道什麼叫做留發不留頭,他就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奴隸人種。
欠的遲早要還,吃的遲早要拉,你吃了多少,就得拉出來多少。所以李世民之後,中國沒有會打仗的帝王,自己下場去吸引別國仇恨的帝王,都是愚蠢的。對弈無贏家,不下場,開棋盤的人,才不會輸。而不輸,就是贏。
再也沒有契苾何力這樣忠心的胡將了,隻剩下了安祿山這樣的胡人,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我們失去的不隻有契苾何力,更是失去了操盤手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