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李世民此刻終於下定了決心,可房玄齡的才學,卻遭到了春宮官員的忌憚,對於李建成而言,房玄齡那就是個大奸臣。於是在對於李淵的讒言之中房玄齡、杜如晦等諸多秦王府幕僚,外貶出京,無詔回京,當誅。。一時之間,僅有長孫無忌尚在秦王府。
這將李世民再次逼到了一個不得不反的地步,於是在玄武門的前夕,房玄齡、杜如晦喬裝打扮,化作雲遊方士,冒死進京,為李世民謀劃。
二人獻計以李元吉李建成淫亂後宮為名,因為李建成涉嫌楊文幹謀反在先,李淵必定生疑,當麵詢問。
六月三日,李世民入宮彙報,不出所料,李淵確實相信了李世民,並且讓他於李建成當麵對質。
六月四日淩晨,李世民攜秦王妃長孫氏,親率八百死士及秦王府幕僚,至玄武門設伏,天亮,李建成李元吉策馬入宮,誅之。
李世民入主春宮,擢拜太子左庶子,賜絹五千匹,至於渭水會盟,李世民身後六騎,房玄齡緊隨其後,突厥識其麵,心中懼怕。
次年,改元貞觀,房玄齡代封倫為中書令。論功行賞時與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為第一。進爵邢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
李神通僅封四百戶,不服曰:義旗初舉,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齡、杜如晦,刀筆之吏,功居第一,臣竊不服!
李世民曰:晉陽起兵之時,人人都有從義的心思,你隻是跑得快而已,再說了你雖然帶兵前來,但是自己又沒有上陣打仗。山東的事兒我還沒找你算賬呢,竇建德南下的時候,你全軍覆沒,劉黑闥反叛,你又不戰而逃,今天論功行賞,房玄齡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是漢之蕭何一般的任務,雖然沒有汗馬,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故而功居第一。
這話十分沒給李神通留麵子,連皇親國戚都沒有留麵子,其餘的將軍,自然也不敢再說不服。以免遭來清算,畢竟曆代帝王,最愛玩的就是用則重,不用則殺。
自古亂世初定,文臣不如武將,但貞觀一朝,卻是重文輕武,文臣第一竟有三位。從此刻開始,李世民的宏圖大誌,也逐漸展現出來,那便是大治天下,休養生息,止兵停戈。
此時,房玄齡雖然才華橫溢,但畢竟初掌大權,縱使文采飛揚,但政務卻稍有生疏,並且,三省以尚書省為重,李世民自然不可能一直讓前朝老臣擔任尚書省的事情,於是在房玄齡處理中書省的事情之後,還要兼顧尚書省的政務。
他的識人之明,第一次因為繁忙的政務,出現了差錯,對於封倫這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多有幫襯的臣子,房玄齡與杜如晦走的十分親近。可對於蕭瑀這樣的直言不諱的臣子。房玄齡也並沒有打壓,隻是當做自己占了他的位子,如今將手又伸進了尚書省,這讓他心裏有些不滿意罷了。
但是李世民不這麼想,你不滿意我的臣子,你就滾蛋,於是蕭瑀被罷相,長孫無忌代為尚書仆射。
可惜,長孫無忌是個妹控,長孫皇後又是個十分討厭外戚的皇後,沒幹多久,就辭官回家了,貞觀三年,房玄齡徒封魏國公,入主尚書省,他第一次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之位。
這一年,房玄齡正好知天命。天命啊,多麼神奇的東西,少年碌碌無為的房玄齡,在這一刻,位極人臣,曾經的裴炬、隋煬帝、隋文帝,如今,都已是塚中枯骨,不可再現,而當年的候補縣尉,如今已是權重傾國,真應了高孝基的那句:必成偉器!
而此刻的盧氏,賢外慧中,冊封為魏國夫人,房玄齡因其誓死相隨,一生不肯納妾,即使位極人臣。盧氏與房玄齡生有四兒兩女,夫妻恩愛,以至於垂眸共待夕陽,禮之終生。
可是,房玄齡並沒有因為擔任百司總長,就開始放縱自己,他愈發自卑了,這個可愛的老頭,總是自卑,總認為如果換做別人來,可以做的更好。於是他與封倫的拍馬屁背道而馳,大肆向李世民舉薦賢才,即使身為百司總長,也毫不吝嗇自己的誇獎,更是不吝嗇自己的門庭。別人罵了他,隻要罵的有文采,他也要舉薦,即使出身微末,連聽都沒聽過的人物,隻要文章能打動他,他也舉薦。
一時之間,人們背地裏議論房玄齡,直稱:良相。
但他也知道,隋朝冗官嚴重,於是他在大肆舉薦賢才的同時,一麵也廢除冗官,在他手下廢除的官員就達到了六百四十餘人。大行簡政,並省官吏。
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絕對是個良相,可站在當時的目光呢?這不是赤裸裸的搞小團體麼,用自己舉薦的賢才,廢除之前的官員,不殺你算你命大。
對於房玄齡這種謹小慎微的人來說,他能有如此魄力,全憑著一顆誓死報效知遇之恩的心。
但這就讓蕭瑀覺得不妥了,認為房玄齡是在搞小團體,於是蕭瑀從貞觀元年開始,就一直彈劾房玄齡,一直到了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蕭瑀去世的那一年,這兩人,一個敢彈劾,一個敢請罪。
房玄齡有時候會因為蕭瑀的彈劾,因為一些細枝末節被免官於家,號稱休假。他倒是沒有蕭瑀那樣的委屈,自卑的老頭總覺得肯定是自己做錯了,才會被免官的,他就每天跑去找李世民磕頭請罪,一臉害怕的模樣。
他曾經是豪言隋滅蹺足以待的風流少年,可惜,他並沒如同蕭瑀一樣,一顆少年之心,永不改變。這或許有很多原因,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那生死不離的夫人,他深知人死族滅的道理,於是每日朝堂,他如履薄冰,如無大事,絕不多言。
他跟魏征成了賢臣的鮮明對比,一個專注於勤勤懇懇的做事,一個專注於規勸帝王。
在房玄齡任相期間,除了修訂《晉書》以外,他還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大事兒,那就是修訂對唐後乃至如今的法律,都具有深遠影響的——《貞觀律》。
隋朝律法十分苛雜,有時候平民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就給抓起來了。再就是《大業律》那都不能叫苛雜了,簡直是殘暴了。
而《武德律》則因為大業草創,根本沒有一套完善的編撰工作,對於天下都還沒有統意的武德年間來說,也不可能製定出一套完整的律法。
於是這個重複自漢朝以後國家正統律法的任務,就落到了貞觀君臣的頭上,這個時期,經過南北朝胡漢雜居,風俗民意盡不相同,再加上李世民滅掉的東突厥,重開河西走廊,唐朝此時的幅員遠超漢、隋,如此遼闊的幅員,全靠一本法律,這樣的重任,是十分艱巨的。一個字的錯誤,就可能影響一次案件的判斷。
好在,房玄齡是個可愛的老頭,他可愛在於,天下的子民,都覺得他可愛。他製定的《貞觀律》一改前朝的苛刻,寬以待人,簡單易懂,去除了十分繁雜的法律條文。秉承了寬厚平和的思想。
這與貞觀初年,李世民的無為而治十分契合,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一句:量才授職,讓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出各自的才華,這便能無為而治。
於是房玄齡終其一生,都在為這一句話而努力。而《貞觀律》一直沿用至唐末,都沒有太大改動,並且對於後世律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從《貞觀律》頒布開始,標誌著中國律法從草創,走向了完善。
可是這樣權利重大的臣子,李世民也不太敢用,時常因為小事兒而放回家中。直到貞觀十年,皇後臨終一句:非有大故,願勿棄之。
至此,房玄齡穩居中樞,直至病故。
十一年,因為蕭瑀的封建論,房玄齡襲封宋州刺史,改封梁國公。可房玄齡對於世襲罔替,卻不幹了,奶奶的,你詆毀詆毀我也就算了,你還敢讓陛下陷入萬劫不複的地步,我今天不跟你拚命,我就跟你姓。
於是他第一次硬剛李世民,同魏征、長孫無忌等人共勸李世民放棄封建,在長樂公主進宮勸誡之後,此事終於被廢除。
十三年,李承乾位子被魏王衝擊,朝臣愈發向魏王不向太子,李世民為了鞏固太子之位,拜房玄齡太子少師。
而這一次,李世民可是把這謹小慎微的老頭放在火上烤了,李承乾什麼人,一眼就能看出隋朝二世而亡的房玄齡能不知道麼,於是他頻頻向李世民遞交辭呈,倒不是辭太子少師,而是辭尚書仆射的職位。
可是李世民不讓,一頓誇耀之後,讓房玄齡也不敢辭官了,隻能官居原職。並且讓當時韓王李元嘉迎娶房玄齡女兒為正妻。
真有意思哈,一家子全在謀反的路上,先是房玄齡造了隋煬帝的反,再是房遺愛,連女婿李元嘉也進來摻一腳。
但生前哪管身後事,這於房玄齡並沒有直接關係。
貞觀十六年,修撰《文思博要》,全書一千二百卷,是唐宋曆史上十分重要的百科全書,也就是類書。被譽為:萬物雖眾,可以同類;千裏雖遙,可以同聲;頓天網於蓬萊,綱目自舉;馳雲車於策府,轍跡可尋。義出《六經》,事兼百事。
唐末多有失傳,北宋官修《太平禦覽》時,曾借用過此書,至南宋,全書失傳。
因為此書,房玄齡又升任司空,而且是有實權的司空。這可嚇壞了他,連忙抗表請辭。李世民仍然不準,對他說道:你要是還沒老到幹不動,就不要老是辭職。
貞觀十八年,與長孫無忌共同塗形淩煙閣,位列第五,除了已經去世的三人,房玄齡僅次於長孫無忌。
這一年,李治入主春宮,房玄齡又被拜太子太傅,但仍然監管國事,比起長孫無忌的一品不管事兒,房玄齡是一品的管事兒,自古罕見。
這一年,房玄齡又修撰出了李世民和李淵的《帝王實錄》,又是一本對於唐朝初年考證和認知有著重要價值的書籍,李世民打賞房玄齡一千五白匹名貴絲綢。
也是這一年,房玄齡的後媽去世了,房玄齡辭職戴孝,李世民居然把他後媽也給安葬昭陵了,可見其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