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09年11月1日李開複微博
背景分析
許多職業經理人在離開原公司自行創業的時候,往往會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老行業,因為這樣可以利用到過去自己在這個行業積累下來的人脈和資源。這樣做毫無疑問是最容易成功的,但這也可能會產生與老東家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創業時隻把眼光放在老行業上,那就意味著你實際上拒絕了了解更多新行業、找到更好創業項目的機會。
從李開複的統計中也可以看出,離開微軟中國的員工的創業項目五花八門,做老本行的並不多。職業經理人在自主創業的時候帶走的應該是在不同環境下取得成功的能力,而不能總是盯著過去的一畝三分地。
行動指南
利用過去本行業的人脈資源固然重要,但能將自己在老行業成功的經驗推廣到其他行業更重要。
星期四 創業需要激情
拚命工作不是因為我的貧窮,而是因為我的激情。我相信成功創業者的成功和努力多來自他們的激情,而不是他們的貧窮。在我的新公司,我又能“從無到有”地打造一片天地,我會很樂意每天拚命工作的。
——摘自2009年9月13日李開複微博
背景分析
李開複曾自我總結過,他最適合做的就是開創性的工作,無論是穀歌中國的創辦還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創辦,在從無到有,從零開始一個項目,或者看著一家公司從小到大成長的時候,是他最快樂的時候,這也能夠讓他投入更多的激情。
李開複能放棄跨國公司高管的職位、高額的薪酬和股權,自然不存在“因為貧窮而努力工作”的問題。而對於許多成功的創業者來說,他們取得成功的因素也更多地來自於他們的激情和在事業上發自內心的投入。畢竟,如果一個人拚命工作隻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當他的生活得到改善的時候,他也就會失去奮進的動力。
行動指南
決定創業前,先問自己能夠全身心投入多久。
星期五 內部創業
其實大公司也有創業,我以前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在Google中國,也是創業。現在,我又感覺到了那種創業激情。
——2009年10月,李開複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李開複之所以說以前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在穀歌中國也是創業,是因為無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還是穀歌中國,都是李開複從無到有一手操辦起來的。而跨國公司最引以為傲的品牌和資金,今天在李開複看來並不是問題,在過去10年間,李開複的個人品牌經營已經相當成功,而在資金方麵,一個月內就融資上億的表現似乎也說明,李開複的這次創業和之前的兩次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李開複的成功經驗可以很好地複製到這次創業中來。
許多公司內部也存在為未來的創業者提供創業機會的內部創業機製。這通常是一種由一個企業內的、具有創業願望和理想的員工發起,在組織支持下,由員工與企業共擔風險、共享成果的激勵形式。通過這種形式,企業可以滿足優秀員工自我實現的需要,並為企業的其他員工留出晉升的空間,這是一種可以讓老板及員工雙贏的管理製度。
行動指南
有創業想法的人不妨可以試試公司的內部創業,即便公司沒有這樣的機製,也可以在工作中積累創業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