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第三周(1 / 2)

星期一 創業需要專注

不少大公司裏想出來創業的人都是腳踏兩條船,白天上班,晚上創業,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降低風險。其實這種思維是錯誤的,畏懼風險的心態不適合創業,創業需要專注,更何況腳踏兩條船也可能帶來利益衝突甚至法律糾紛。因此,創新工場希望吸收EIR(駐場準創業者),辭職後再來我們這裏全職找點子創業。

——摘自2010年1月31日李開複微博

背景分析

許多人在工作的同時都有過兼職的想法。在適當的情況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未必不是一個能賺些外快、增加自己的見識和技能、探索新工作機會的途徑。然而在實踐中,不少人去做兼職往往是因為嫌工資少了點,覺得位置低了點,因而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

在創業這個話題日趨火熱的今天,不少人也把兼職的理念擴展到創業上,一邊從事一份工作,一邊進行創業。有這種想法的人確實有腳踏兩隻船之嫌,對於他們服務的企業來說,他們一般對本職工作難有高度的熱情,難以真正融入企業的發展之中,很自然地做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事來,也難以在企業中獲得好的發展;而在創業項目上,由於他們抱著“如果失敗我還可以繼續打工”的想法,也使得他們難以用破釜沉舟的決心來創業,遇到問題容易退縮,這種兩頭兼顧的做法,往往會帶來兩頭都踏空的風險。

隻有長期做到專注、執著和熱情,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如果說職場如戰場,那麼在打工的時候還是有別人幫你頂著,在創業的時候才是你自己孤軍奮戰的生死關頭,隻有不畏懼創業的風險,全力以赴地麵對創業的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行動指南

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最想做的事。

星期二 打工還是創業?

中國企業家社長劉東華昨天在活動上問我:領導外企和創業,心中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我的回答:(1)在外企工作是令人羨慕而且安穩的,自己創業有風險、有夢、有激情;(2)在外企可以和世界一流的人研發技術,創業則可以培養一流人才打造中國的知識產權;(3)外企已有一流品牌的光環,創業是希望打造中國的世界品牌。

——摘自2009年12月19日李開複微博

背景分析

或許每個職業經理人最終都會麵臨“繼續打工”還是“創業”的選擇。對於廣大職業經理人來說,唐駿是“繼續打工”選擇的標杆,像唐駿那樣成為“打工皇帝”無疑是許多人所期望的;而現在他們的另一標杆李開複卻甘願放棄“打工皇帝”級別的豐厚待遇,選擇自己創業,一個新的思考命題擺放在他們麵前:當職業經理人達到職業的頂點之後,究竟該如何選擇和規劃自己今後的職業生涯?如何實現對自我價值的新的超越?

當李開複從SGI離職的時候,他也曾經麵臨著打工或創業的選擇,最後他通過一張利弊分析表作出了自己的選擇,相信在這一次,李開複同樣列出了打工和創業的利弊。從李開複對劉東華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真正讓李開複選擇創業的原因還是他對理想的追逐。唐駿向左,李開複向右,兩位頂級經理人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的不同選擇,或許也能幫助職業經理人們更好地分析自己,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行動指南

像李開複一樣列一張利弊分析表,評估做職業經理人和創業的利弊。

星期三 創業的眼光要放長遠一些

有網友問離開微軟中國的員工創業做什麼?昨天非正式統計:2個教育服務、1個通訊軟件、2個教育軟件、1個生物科技、1個茶館、1個餐館、1個狗糧。當然,還有譚智、劉博。(我承認,我去的部分理由是去找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