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往往隻宣傳創業成功的正麵例子,對於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宣傳往往讓他們低估創業的風險和難度。如果還沒有想清楚就憑著熱情去做,遇到困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實際上,有統計顯示,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對於任何一個公司來說,生存都是第一位的。不管創業的目的是什麼,隻有先生存下來,才能談進一步的發展和理想。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創造出客戶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然而這個道理並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或者能明白這一點,但由於自身能力所限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在創業之前,人們應該考慮清楚“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然後再去製訂創業計劃,逐步實施。
行動指南
創業需要理想的指引,更需要對現實的正確認識。
星期四 未思成,先思敗
不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能成功,大部分的創業者都會失敗。如果一個學生要創業,不管是早創業、晚創業,他都要抱著從失敗中學習的想法,這樣他才能夠越做越好。
——2001年,李開複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時如是說
如果要創業,你必須有坦然接受失敗和從中學習到智慧的廣闊胸襟。
——摘自李開複文章《想成為企業家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素質》
背景分析
創業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一百個創業者中,或許最終隻有1個幸運兒,而這1%的成功者是從99%的失敗者身上跨過去的,許多人往往隻看到了成功者的成就,忽略了失敗者的艱辛。創業不成功的原因可能也並不是因為創業者不夠聰明、不夠優秀,而隻是時機不對、運氣不好,或是其他意想不到的原因,往往一個小錯誤就會造成整個項目的失敗。
失敗並不可怕。事實上,許多創業者在成功之前都有過多次創業失敗的經曆。在李開複做創新工場項目時,實際上也估計了最壞的情況,但在他看來,即使是最壞的情況發生,也可以培養出一批創業者,創造出相當大的價值。
創業者不僅要有成功的信心和信念,還要做好創業失敗的心理準備。古人說“未思進,先思退”,創業也是如此,在創業之初對困難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樣在遇到苦難和挫折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難以接受,也有利於創業者總結經驗教訓,進行新的創業活動。
行動指南
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
星期五 為創業打好基礎
創業是很艱辛的事情。創業的人1000個裏隻有1個成功地創辦出有價值的公司。創業不僅需要很多的時間和資源的投入,而且需要有商業頭腦、管理經驗、人際關係方麵都很成熟的領導者。
——摘自2005年12月李開複的博客答疑
背景分析
1998年,李開複離開SGI的時候,他也麵臨著兩個選擇:繼續做職業經理人或者是創業。最終,李開複列出了一張利弊分析表,選擇繼續當職業經理人,直到11年後的2009年,他才創立了創新工場,真正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但即便如此,業內也有人不看好李開複的創業計劃,稱“李開複不具備創業者的氣質”。
創業並非各種資源的簡單堆砌,並非持續地投入熱情、時間和各種資源就能成功,除了以上“硬資源”的投入外,還需要商業頭腦、管理經驗、人際關係等“軟資源”的配合,再加上好的時機和機會,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把創業當作一項事業認認真真地做好、做成功並不容易,能將自己的創業項目做成有價值的公司的創業者更是千裏挑一。要真正把自己的公司經營好,必須在產品生產、運營管理方麵打好基礎。
行動指南
有計劃地積累商業智慧、管理經驗、人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