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貨幣政策(1 / 2)

內政方麵,劉威除了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事外,其他的事自然是交給丁家父子去辦。

不過兩父子卻沒少給劉威找麻煩,隔三岔五的就往皇宮裏麵跑不說,不是來勸劉威省著點花錢,就是來找劉威要錢花。省錢的事情還好說,年前連續把成都一地和附近各縣城、以及峨眉山上的寺院道觀洗劫一空之後,得到的金銀銅錢基本上那是以車來計算。尤其讓劉威高興的是,道觀裏麵大多簡樸,就是有錢道士們也多喜歡換成金銀或錢引隨身攜帶,而寺廟裏麵的和尚卻普遍有銅錢情結。不但廟宇裏麵積攢了大量的金銀銅器,甚至小金庫裏還存上了許多銅子兒,光是峨眉山一地就運回了二十多車銅錢。

關於和尚愛攢錢,尤其是愛攢銅錢的事情劉威恍惚間是知曉的,畢竟那個關於誠心的故事在未來可算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是說一個古代的寺院要造鍾,派和尚們去化緣。有個年輕和尚運氣非常不好,一路上隻化到些吃食,直到最後一個盲眼的老婆婆才捐給了他一文銅錢。年輕和尚回來後由於隻化到一枚銅錢而羞於出口,逐漸地把這事忘記了。直到後來,寺廟終於攢夠了銅錢,把這些銅錢全化為銅汁鑄種的時候,這才出了問題。說是那鍾鑄了兩回,鍾上麵都有一個銅錢大小的沙眼。年輕和尚這才想起老婆婆給他的銅錢還沒交出來,急忙將那錢找了出來,於是第三次不再有沙眼,這才把鍾鑄好。

當然,這個故事的目的和用意是為了欺騙廣大信徒,隻要誠心信奉佛祖,佛祖是不會忘記他們地,但劉威卻從這個故事裏了解到了佛徒們喜歡攢錢的事實,所以劉威現在可是很有錢的人。但丁家父子一個勁的勸劉威別亂花錢的時候,卻是開口向劉威要那些銅錢,並且是全部的銅錢,因為他們覺得現在是時候製錢了,他們要製劉威朝的製錢——開元通寶。

宋代的製錢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於雜稅的經製錢(小錢,多是鐵質錢)和大量交易使用的總製錢(大錢,銅質錢。),因此也合稱為經總製錢。經製錢始於宣和四年(1122),係經製江淮荊浙福建七路諸司財計(簡稱經製使)陳遘所創,故名。靖康初(1126)廢,建炎三年(1129)恢複,並固定其名色為權添酒錢、量添賣糟錢、人戶典賣田宅增添牙稅錢(每貫增收二十文)、官員等請奉頭子錢(每貫收二十三文,續有增加,後固定為五十六文)、樓店務添收三分房錢等。此所謂輾轉取積於細微之間,以助軍費。紹興五年(1135),孟庾提領措置財用,稱總製司,又創總製錢。其名色更為細微,計有轉運司移用錢、勘合朱墨錢、出賣係官田舍錢、人戶典賣田宅牛畜等於赦限內陳首投稅印契稅錢、進獻貼納錢、人戶典賣田業收納得產人勘合錢、常平司七分錢、茶鹽司袋息錢、裝運司代發斛鬥錢、收納係省錢物頭子錢、官戶不減半民戶增三分役錢、二稅畸零剩數折納價錢、免役一分寬剩錢等。經總製錢一部分屬增稅,一部分則屬移用某些財政專款改充經總製“窠名”。

經製錢和總製錢兩者皆先樁管於各州,每季起發赴行在。成為南宋財政上重要收入,由於經總製錢歲無常入而有常額,額一不登,必然巧立名目橫斂,使民間受害。北宋凡九帝三十五個年號,而北宋通寶中有二十六個年號鑄錢。自南宋光宗紹熙年間以後,除按年號鑄錢文外,還在錢的背麵鑄上“元、一、二、三、四……”等字,標明係該年號中第幾個所鑄,是為我國最早的紀年錢。史家公認,宋錢在通寶錢流程中是最複雜和最精致的。

對於造錢這個事,劉威雖然不太熟。但怎麼說他也是看過《雍正王朝》的,知道銅錢的成色關係到一個王朝是否強盛。比如說《雍正王朝》裏麵就說過,清順治時代的銅錢就是銅七鉛三,到了康熙朝由於國內銅產量的減少變成了銅六鉛四,到了雍正朝。雍正這個承繼之君為了整頓和挽救他老子丟下來的爛攤子,一度想要把銅錢的鑄造比例降到銅鉛各半。

銅錢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定要使用銅鉛合鑄才好。實際上純銅才是最好的,放鉛之後銅錢反倒不耐磨和容易鏽蝕,並且鉛放得越多,錢爛的越快。

鑄錢采用銅鉛合金的關鍵原因是中國由於從遠古時代就開始采集銅礦,並且春秋戰國就是青銅器時代,因此把大量的銅礦都給采伐幹淨,到了宋朝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一個銅匱乏的國家了。鑄銅錢的時候放鉛進去,不過是為了節省銅料。

中國缺銅的這個問題在宋人眼裏可能是個大問題,但後世人眼裏卻根本就不是問題,誰不知道澳大利亞物產豐富金銀銅鐵還未有人開采,更別說近在咫尺的日本就擁有儲量豐富的銅和銀!

因此,丁家父子的製錢計劃得到了劉威的首肯,但劉威卻是要求他們從現在開始進行籌備,僅僅籌備而已。總理丁黼向來是個不恥下問的主兒,當然要詢問為什麼不立即開始製錢的事情。要知道新朝製新錢,這可是題中應有之意,但凡那些立了朝而沒能力造新錢的政權都是立不住腳的政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