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曆開元二年正月十六,成都城內外一片歡騰,因為曆史上被稱為“開元中興”的巨大變革,就是從這天開始的。
正月十六這天讓百姓們開心和高興的事情很多,第一件就是天子劉威下旨,所有市集正月十五以後可不必歇市,瓦肆、勾欄、行院等場所既是如此。其二是駐紮在成都城北的釋道聯軍今日終於開撥,雖然劉威並未親自送行,卻也是派出了一眾官員前來餞行。其三是新一輪的征募新兵工作終於在正月十六這天開始,這一次招募的可是什麼“皇家近衛軍”,據說普通官兵每月的餉銀就是五石錢糧,若是做了軍官餉銀更是高得嚇人。
因此這四鄉八裏的百姓們都蜂擁著向成都趕來,鄉親們一個是為了趕趕成都的大市集,畢竟成都現在怎麼說也是一國之都,另外一個就跑過來看看成都城裏有什麼便宜可以揀揀。
你還別說,還真叫他們給揀上了。
隨著劉威不歇市的旨意下,成都的新春商貿活動不但沒有任何減緩的跡象,反倒成交量和貿易額比春節前提高了不少。很多在春節前收到消息籌措不定的客商在觀望了許久之後,也終於忍不住貿易之利,從四麵八方殺了過來。而其中貿易成交量最大的“新春商貿交易會”也在劉威的旨意先更名為“成都商貿交易中心”,並且在交易會的原址上劃出了一塊更大的區域,開始興建貨倉和大型官營性客棧。
至於市場的內部環境,也仿造劉威之前在城內修建的農貿市場,以長亭樣式修建起來,這一次工程的指揮設計施工自然還是冉氏兄弟主持。由於有了市內農貿市場和路燈的設計施工經驗,能舉一反二的冉氏兄弟自然是按照劉威“規模化、功能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四化”標準來建設“成都商貿交易中心”。
雖然商戶們對這個“交易中心”的新名詞還有些困惑,可架不住擔任總指揮的冉家兄弟一陣鼓吹,紛紛掏錢開始搶購交易中心劃定出來的倉儲區庫房和商庫兩用房,甚至為了中心外圍四條商業步行街的鋪麵地皮而爭得差點大打出手。
交易中心的設計是由劉威一手敲定的,規模的計劃是中心為貿易集散區,建四條長一裏的長亭作為交易區,然後在長方型的交易區外再建四條街道作為商業步行街,在街道兩邊劃定地皮出租給商戶自建。地皮是國家的,地麵建築屬於私人所有,但六十年後地皮連帶建築將收歸國家。商業街靠近城牆的另一側區域則劃為倉儲區,由國家出資興建大型倉庫,有償租賃或出讓給商戶。
原本一開始,劉威的計劃朝中的大臣們都是反對的。因為眼下不但要支持釋道聯軍出征,還得供應曹正、馬正、王連等各部的用度,還的招募新軍,根本就拿不出這麼多錢來修建什麼交易中心。甚至劉威搞出來的形象工程“路燈”也被人大勢詬病,道是勞民傷財。由於“路燈”耗油,眼下成都城內的燈油、豆油,甚至是植物類油都在漲價,一些老字號的油鋪已經在四處調油,而一些小戶油坊甚至已經到了無油可賣的地步。
到是劉威根本就不以為意,聽說成都的燃油告急,他卻是不慌不忙的命人把成都城內幾家油鋪油坊的東家掌櫃甚至工頭召集到皇宮裏開了個座談會,讓他們想辦法去找石頭裏冒出來的油。
實際上,四川確實是中國古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區之一。
而中國古代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正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對於現代人來講,要是誰不知道四川有石油,有天然氣、有天然燒堿,誰就是農民。
而那些油坊油鋪的東家掌櫃也確實沒有讓劉威失望,劉威剛提出讓他們去找石油,一個油鋪東家就哆嗦著從身上摸出了一段東西出來,然後說這個東西就是用劉威口中所說的“石頭裏的油”製作出來的“石燭”。
在宋代,石油確實是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這個油鋪東家剛好也是姓陸,言到劉威口中的石油早已有之,但民間卻不大愛用。雖然他手上的尺長“石燭”燃燒的時間能比得上五根上好的蜂蠟蠟燭,但“石燭”燃燒起來有難聞的氣味,所以老百姓寧可點那種煙大熏臉的鬆油燈,也不願使這種“石燭”。但是這個老東家也是相當的有經濟頭腦,直言照路的路燈若是能換上“石燭”必然能下調油價,反正是路燈嘛,臭不臭的沒什麼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