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貨幣政策(2 / 2)

劉威解釋不立即製錢的原因有三:一是造新錢容易,如何製定貨幣彙率和政策難,讓他們籌備的意思就是先拿出貨幣的兌換彙率和貨幣政策。對於這個問題,丁黼可是一點計劃都沒有,按照他的意思,那就是對照現在流通的宋錢大小尺寸來製,隻不過換幾個字上去就算是新錢了。隻要這個新錢還得在成色上比宋錢好那就行了,至於兌換比率,那自然還是和宋錢一比一,這還省了麻煩麻煩。至於貨幣政策,這個新詞兒可就讓他兩眼一抹黑了。對於丁黼的想法,劉威還真不好恥笑與他,隻得解說第二條原因,那就是他即將推行的金本位政策和準備金製度,這需要詳細的籌劃和籌備。

所謂的金本位是一種金屬貨幣製度。在金本位製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幹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彙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Parity)來決定。金本位製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於歐洲。金本位製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它們是:金幣本位製、金塊本位製、金兌彙本位製,其中金幣本位製最具有金本位製的代表性。由於南宋實際上已經是進入了銀本位時代,因此丁黼對於劉威金本位政策的接受能力還算可以,隻是簡單的解說了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至於準備金製度,更是讓丁黼大開眼界,他可是頭一次聽說國家政府在發放貨幣的時候必須要準備好相應價值的準備金。要知道南宋朝廷向來都是一沒錢花了就命令印刷場往死裏印會子、交子這類紙幣的,誰聽說過朝廷發行鈔票還得準備好兌換鈔票的準備金了?

不過丁黼怎麼說也是在南宋政府裏幹了這麼多年,什麼位置沒呆過,經過劉威簡單的解釋之後他才總算是茅塞頓開,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國家越沒錢越印鈔票、鈔票貶值越快的怪圈是如何形成的,當下就對這個金本位和準備金製度連聲叫好。

至於第三個不能立即造錢的原因,是因為劉威的機器還沒研究出來,眼下他正率領陶潛等人研製新的車床和冷、熱紮機呢,看樣子現在還得加上造錢用的衝壓機。

對於劉威而言,要製錢那肯定是要製純銅的銅錢了,咱可沒興趣整那什麼銅六鉛四,也不整什麼天圓地方的方孔錢,直接用紮鋼機拉出銅板來,再用衝壓機一次衝壓成型。

至於兌率,完全可以采用百位進製,既一百銅幣兌換一銀幣,一百銀幣兌換一金幣。要知道,雖然宋代的官方兌換價格永遠是一兩銀子換一貫(一千枚),可實際上的兌換比率的浮動之大,也是曆史罕見。遠的就不說了,光說眼下,由於端平入洛失敗,蒙古大肆南侵,眼下的比率就是一兩白銀換六百五十文銅錢或三貫紙幣。並且這個浮動價格是由私人性質的“鈔戶”來控製,而並非國家控製。

南宋鐵錢流通地區廣,四川以及江北宋境都是鐵錢流通區,紙幣種類又多,金銀貨幣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因此民間的貨幣兌換業比北宋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有金銀交引鋪、金銀鋪、銀鋪及其他店鋪或個人等。

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下詔說:“亭(停)塌、鈔引之家低價買進會子,每貫用錢三四百文,用來納官卻當作一貫行使。”停榻即堆棧,鈔引之家即金銀交引鋪或其他買賣茶鹽鈔引的店鋪,亦稱“鈔戶”。他們低價收進會子,按官價納官,賺取差價,這種買賣具有貨幣兌換的性質。

金銀交引鋪或稱“金銀鹽鈔引交易鋪”,金銀買賣同茶鹽鈔引(取茶鹽憑證)的買賣結合在一起。吳自牧在《夢粱錄鋪席》說:“自五間樓北至官巷南街,兩行多是金銀鹽鈔引交易鋪,並列金銀器皿及見錢,謂之‘看垛錢’。”金銀交引鋪是經營交引買賣和貨幣兌換的金融機構,官巷南街是南宋杭州的“金融一條街”。

紙幣兌現原本是應由政府來負責的,可不論是北宋政府還是南宋政府,卻是從來都沒有負過責,因此也就衍生了民間個人或店鋪按市價進行兌換的私人銀行。但是,作為後世來人,劉威可不希望自己的國家金融機構掌握在私人手裏。

因此,劉威在解釋完不能立即製錢的三個原因後,下旨命丁黼牽頭,丁昌掛帥開始籌備大漢中央銀行和大漢人民銀行。並且由於年後劉威被一些學究老者不斷上疏指責劉威的國號“開元”已經在唐代被使用過了,應該馬上更換國號的事情煩心,因此丁黼原先為漢錢命名的“開元通寶”就此取消,劉威大筆一揮,將新錢的名字命名為“人民幣”。

並且,在正月二十的新年第一次大朝會上,劉威也下旨命成都書院召集西蜀一地的鴻學博儒重修孔集,意欲將孔子出生之年定為孔元元年,今後漢國上下將不在使用皇帝年號,而是使用孔曆紀年。

旨意一出,天下皆驚!

www.cmfu.com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