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策反楚材(1 / 2)

正所謂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可張士元隻是在酒桌上談著風月文詩,一點口風都不漏。耶律楚材雖然不是缺心眼兒,但他也耐不住張士元這麼磨蹭,借著一個解手的機會緩了緩氣氛之後,這便回到屋內和張士元攤牌。

“清芝兄,若兄有言教我,不妨直言。”耶律楚材將手中的酒盞一蓋,這便表示不再飲酒,要談正事。

張士元也不做作,徑直從懷裏取了封書信出來,對耶律楚材笑道:“我主劉威有書信一封,隻給心為天下百姓的耶律楚材,不給為虎作倀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一聽此話,麵色當場一變,十分難看。

但不知怎地,如此說話雖然無疑當麵打他耳光,但那封信卻更加引起了他的興趣。

略為思慮之後,耶律楚材也不言語,徑自從張士元手中取了信來,準備當麵打開,誰知道張士元卻是將他攔下,讓他回府再看。

耶律楚材自知此信必有玄機,當即辭去。

回到府中之後,耶律楚材急忙命下人四散警備,在書房秘室裏去了火漆封印閱讀起來。誰知一看之下卻是傻了眼兒,隻見這書信看似厚實,但數張信紙之內卻不過寥寥幾字。

隻見第一頁書信內寫了三字:草,草原。

第二頁是:樹,森林。

第三頁是:人,人民。

第四頁是:家,國家。

最後一頁的字到是多了幾個,上麵寫著:“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

對於前麵幾頁,以耶律楚材的智謀,自然是兩三下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但真正讓他覺得腦中巨震的是,最後這句讓人一看之下就覺得認同,但又琢磨不透其中玄機的話語。表麵上看來,這句話道理非常的淺薄,可實際上話中之意卻又絕對不會是那麼淺薄,如果真是那麼淺薄的話,人家也不用這句話作為偈語了。

當然,這句話的深意確實超出了耶律楚材的思考範圍,不然劉威也不會給這個宋末蒙古第一謀臣寫上在外人眼裏看起來狗屁不通的幾個字了。

耶律楚材思來想去,卻始終不得要領,不知不覺中竟然一夜未眠,待他聞得晨雞報曉,這才省起解鈴還需係鈴之人,當下衣履未換再次直奔驛館。

見了張士元,耶律楚材也不拿翹,很是真心實意的請教。張士元便問他:“晉卿是蒙古人呼?或是契丹人呼?”晉卿正是耶律楚材的字。

耶律楚材答道:“楚材自是契丹人。”

張士元再問:“若晉卿看來,是契丹為蒙古尊,或是蒙古為契丹尊?再則,漢人比之契丹人如何,比之蒙古人又如何?”

老張這話的意思是,到底是契丹人比蒙古人尊貴,還是蒙古人比契丹人尊貴,再而用漢人比較。耶律楚材聽到如此問題,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知道自己是不能回答和強辯的。雖然窩闊台用他為宰相之後,大勢取用和信任漢臣漢官漢禮來進行政治改革,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蒙古朝內對漢人的提防和非議也越來越多,甚至一些蒙古親貴們在政務上插不了手,反而在窩闊台麵前鬧起了四等民戶製度的事。按照這些親貴的想法,要把蒙古治下的百姓分為四等,第一等的自然是蒙古本族;第二等的是依附蒙古本族的親族,比如說契丹人;第三等的是西域色目人;第四等是中原的南人、漢人。

這隻在目前是一個提議,但耶律楚材深知這樣的提議估計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通過。雖然就目前看來將民眾分等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如果蒙古能一統天下的話,必然會反被其害。須知蒙古本族、親族雖然精銳,可也不過至多數十萬人,而那四等的南人、漢人卻有以萬萬人計,難道屆時全都殺光充做田肥種草養馬?

“晉卿且看……”張士元見他沉思不語,知道此解已然解成,當下乘勝追擊:“草、草原。樹、森林。人、人民。家、國家。此四喻正是出自‘禮記•;禮遠’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之意。我主劉威以此四喻而喻之曰: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爾。天下之萬民,非一人之民矣。”

當下,張士元又將劉威當日軍前以“人、大、天”三字昭示全軍,又言:“天下者,乃萬民之天下也。當以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然後又將劉威入主成都後的種種一一道來,其中自然少不了“浮光掠影”的描述和介紹,以及血戰成都的英雄事跡,還有妖魔借蒙人神祀禍亂蒼生的天命傳說。

如此言語事跡,自然是聽得耶律楚材目瞪口呆,作為一個經曆了遼、金蒙古三朝的古人,他當然明白這些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利,不惜一切代價將貧民百姓壓在階級最底層的用意和目的,並且也深以為然。可當他聽到劉威作為一個帝王,居然親口說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等大逆不道,輕則動搖自己威信,重則動搖國本的語言時,他自己都被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