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燈火萬家(1 / 3)

不論移市還是建市,這些事關國策民生的事從來都沒有小事。

成都守備衙門和公安軍衙門得令之後,立即就出動人手在冉氏兄弟的率領下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這一次,造出了冉氏堪輿沙盤的兄弟倆人又得了一個新差使,那就是協助修建農貿集市的場棚和路燈。

貿集市的場棚按照劉威陛下的設計基本上就是放大型的長亭,按照預先劃定的地皮,這場棚應寬二十四丈,長半裏,每間隔十二丈設梁柱一根,亭高兩丈六,頂高三丈二,按照劉威的指示,此亭不設亭牆,亭頂必須多開天窗用於采光。再經過冉氏兄弟的兩廂合計,建議采用竹瓦為簷。竹瓦也就是將大毛竹從中破開,打通節梗代替陶瓦來使用,這樣做的好處是首先是竹子便宜,就算竹瓦三年一換也比陶瓦的價格便宜少許。其次是陶瓦厚實,尤其是受了雨雪之後更是沉重。而這種長亭由於無牆受力,唯一的支撐點就是亭柱,因此頂上的重量自然是越輕越好。

關於農貿市場的長亭,冉氏兄弟隻負責設計和督促,至於建造方麵則完全由兵部的木工匠戶來完成,而他們兄弟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發明路燈。

路燈!路燈?顧名思義,自然是路邊的燈。

雖然在古代很多營業行場所和官宦大宅的正門上要都掛著燈籠,但古代的街邊裏巷是沒有路燈的。而且古代時空氣沒有汙染,每個月從初六之後,隻要天空無雲,月光便能照耀大地,尤其是十四、十五、十六這三日,滿月的月光更是亮如白晝,和後世的月光亮度根本就是天壤雲泥之別。

而且燈具的發明製造,輝煌時代還得推後到名清兩代,那時室外燈有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燈、用於道路照明的“戳燈”和“插燈”,專門用於祭祀的廟燈,還有手持可移動的大型“提燈”等。

因此劉威給他們兄弟倆下的這個命令就讓他們很是為難了一翻。起初,兄弟倆想了想拿出了個辦法,就是以街旁民戶門前為界,各家各戶負責自己門前和院牆,以數十步為距,在路邊立上一個木樁懸掛兩個燈籠,再加上一個遮風擋雨的蓋子也就是了,燈籠用度由路邊居家民戶自理。這樣一來,官府不用花費開支,行道的百姓也得了實惠。

劉威一聽,也覺得是個好辦法,但馬上劉威就告訴他們倆,點子是好點子,但設計和發明還是要做,要把心思放在發明創造上。按照老劉的要求,這燈不但要防風、防火、防潮、防滅,關鍵一點還要亮,並且容易維修和更換維護。

總之,那種用竹篾子為骨、棉紙為膚的土燈籠是絕對不行了,要他們設計出一盞風吹不晃、雨打不濕、雷打不滅,能足足燒上五個時辰的路燈出來。

這幾個月來,劉威也被皇宮裏的那種銅製宮燈搞得鬱悶非常。這個時代的宮廷用燈自然不同於百姓家中的油燈。宮燈采用的是添加了香料的蜜蠟,在每盞燈的後座上還豎著一麵猶如貝殼般擁有波浪起伏褶皺的銅質燈擋,用來反射光線,這種燈擋其實也就是運用了光線折射的道理。

但古代的燈芯多用的是棉線和燈芯草揉製而成,不但時不時需要挑剪,燃燒時因為燃料問題還老是跳動閃爍。搞得現在劉威晚上要處理點奏折什麼的,必須點上二、三十盞燈光,才能讓自己的眼睛好過一些。

想不到自己這個在後世被電視、電腦顯示器弄壞了眼睛的人居然都受不了古代的燭光,真不知道那些古代的讀書人什麼怎麼依靠一豆燭火來寒窗苦讀的,更別說那個鑿壁偷光的強人眼力達到了怎樣一個驚人的地步。

兄弟倆搞了數日,設計倒是拿出了幾個,但做出來的燈亮是亮了些,但對燃料的需求也海了去。比如說一盞省油燈,兩個時辰需要燃掉一兩燈油,一豆燈光的亮度如果算是一分的話,那麼兄弟兩人搞出來的巨燭燈能放出十分光,但兩個時辰就得二斤多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