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省油燈,這是一種唐代就已經發明出來,直到南宋之後才在西川周遍地區盛行的瓷盞燈,這種燈通常稱為夾瓷燈或清涼盞。這種省油燈初看與普通油盞一樣,但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麵有一個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正與陸遊所述基本一致。
陸遊《齋居紀事》雲:“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
經過劉威和秦豔兩人的詳細研究後發現,這種燈采用了一種蒸餾冷凝與水循環的係統,十分的超前。所謂的省油,隻不過是利用注入夾層裏麵的水達到冷卻上乘油碟中的油溫,從而減少油脂受熱後自然揮發。根據試驗表明,這種省油燈的效果,隻不過能比同類型燈盞節省三分之一的燈油,絕非陸遊說那種可省一半的誇張。這個時代用做燈油的多是植物油,比如說菜子油、豆油和上好的蜂蜜蜜臘等等,很少用動物油,主要原因是動物油燒起來味道不好,並且煙大。
劉威國事繁忙,自然是把造新燈的事情甩手丟給了冉家哥倆。雖然他在後世時知道煤氣燈和煤氣燈上用苧麻纖維浸過飽和硝酸釷溶液得到的苧麻燈罩在受熱燃燒後能發出劇烈的白光,但在這個時代,別說釷這個玩意不好搞,就是硝酸這玩意秦豔都還沒研究出來。
因此,在劉威給他們的製燈要求中,又多了一項:省油。
而這幾天裏,劉威也忙啊。
首先是處理大量的奏折,西川一地各個縣衙和州府都在歲前上來了折子,有報喜的、有報憂的,有拍馬屁的、有告狀的、有要援助的、有扯蛋的,總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比如說前不久劉威下旨開辦的石泉商貿司,眼下已經從吐蕃人手中換來了蒙人首級三千多粒,代價不過是數百把兵器和幾千斤茶鹽。那個叫做曹岱的商貿司小吏也是機靈人兒,竟然將這些首級全用石灰炮製,上奏詢問是不是年後派人送來獻上新春大禮,直讓劉威哭笑不得。
自己又不是有收集人頭的嗜好,要那麼多首級何用?
不過又一想,古代似乎就喜歡這個調調,而且正月裏自己的宗教部隊就得開撥前往利州達州等地進行生化作業,也需要這些人頭作為祭品。算計著那些迂回藏地的蒙人就算沒死絕也差不多繞出去了,當下批示曹岱,傳昭吐蕃各地首級貿易到此為止,但要各部還需嚴加防範,查索逃逸的蒙人。但凡抓獲活的蒙古人,也可以到商貿司交換東西,怎麼換讓曹岱自己看著辦。但有一條,要堅決杜絕吐蕃人拿咱們漢人百姓來冒充頂替。
總之就是一句話,死的蒙人不值錢了,隻要活的。
其次是文州的重建工作還在繼續,但僅憑馬正的部隊,根本就是於事無補。馬正的意思是看看能不能年後組織一批民夫流民過去幫助重建。文州城基本上等於全毀了,蒙古人不但把死人拋得到處都是,還放了火,隻給馬正留下了一片瓦礫殘城。當然蒙古人自己也沒落個好下場,全讓馬正給活埋在山下。
由於山崩的威勢實在太大,想要把棧道口清理出來基本無望,因此馬正隻得從別出搬來泥土沙石,用來添埋山崩後的礫石廢墟,也不清理,直接就在棧道口上造出了一個拱橋形的土坡出來。馬正這斯也是有味,命人將坡上一塊大得出奇的礫石上勒出了一麵,上刻三個大字:蒙鬼坡。然後在下麵用小楷把這次馬正受劉威之命,炸山引天地之怒埋葬三千蒙軍的事跡銘刻其上,頗有勒石載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