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飛來橫財(2 / 2)

當然,其時兵臨城下,一切隻能事急從權。眼下諸事待頂,內裏稍安,便是他大展拳腳的時候了。

談妥了被服一事,接下來就是得商議一下如何處理這佛子營和道人營日後的工作事宜。按照劉威先早的計劃和從秦豔那裏惡補來的知識,對屠城過後汙穢之地的處理方法不過有三:一是收集骸骨,焚燒或掩埋。二是清理毒源,挖掘穢土、填埋那些被蒙人投屍汙染的水井、水泉。三就是消毒,用石灰粉撒遍血汙之所,三年內不得耕種、翻動,則經過日曬、雨淋,雨雪衝刷,數年後毒性才可消弭。

除了這些之外,還得尊重一下這些宗教人士的宗教信仰,得安排他們為亡靈超度。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裏,原本按照劉威的計劃,是將他們一齊派出,收殮之後做法超度。但道人們的想法卻更為前瞻,按照他們的意思最好是兩教分開,各撈各的功德。且咱們道爺手腳不慢,也好能多占些便宜。

見到眾人情誼拳拳,劉威也不好說些什麼,但兩教合營之事不可變更,當下隻得答應可讓道人營先開拔三日,至於其他之事,眾人自行斟酌罷了。

之後,卻又是聊起了西川一地的道門庶務。

卻說這劉威召集的成都周圍六縣之中,來人最多的正是峨眉縣。

見劉威關心起道門之時,卻是有兩位年紀半百的老道搶先一步述起苦來。卻說這峨眉山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縣西南。因遙望兩山相峙如峨眉,故名。也有雲,“此山雲鬟凝翠,髟真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

佛教《華嚴經》稱它為“光明山”,道書則稱之為“靈陵太妙洞天”。

峨眉山周回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諸山,今遊覽地實即大峨山。

峨眉山在漢代之前,正是道家山門,可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之後,道教日漸衰落。峨眉山佛教傳入的時間說法不一,有認為是在漢代,但據不少學者考證是在魏晉間。晉代,著名高僧慧持登峨眉山建寺弘法,對佛教在這裏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南北朝梁武帝信奉佛教,大修寺廟,佛教大行。唐代高宗、武則天、玄宗都支持佛教,使之有了很大發展。宋明兩代是峨眉山佛教的鼎盛時期。此時,寺廟不斷建成,名僧輩出。

據《峨眉山誌》載,兩宋時代,山上山下有佛教寺庵近百所,僧人達三千餘人。

峨眉山被視為普賢道場,也自宋代始。正是宋人附會說古時有蒲翁入山采藥,得見普賢菩薩瑞相。宋太祖時,嘉州屢奏普賢顯像,朝廷還派遣內侍張重進前往莊嚴瑞相。太宗時,又造普賢巨大銅像,置大閣供奉,峨眉山漸成為普賢聖地。

雖然後來,有宋代大道士陳摶老祖來峨眉山授道,蛾眉山道門複盛,可現下峨眉山卻是佛盛道衰,山上的佛道比例竟然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五比一。

劉威聽聞如此齷齪之事,當下氣得就將手中的茶盞一摔,怒道:“爾等廢物,居然連我道家的山門都自看守不住,要爾等何用?”

劉威雖然吹牛自己是來自峨眉山,可他並不知道現下峨眉山到底是什麼狀況,而下令把六縣境內道士請來的原因正是因為成都市內的釋道比例太過失衡。可現在突然聽聞,整個峨眉山隻有六百道士,卻有三、四千人的佛子,當下怎麼能不怒。

“盧豹何在!”劉威著實有些氣惱,這盧虎辦事也是實在缺心眼子,怎麼地不告訴我峨眉山還有這麼多家寺院,差一點憑空跑了這筆橫財。

“末將在!”盧豹自然是看見了劉威動怒,急忙出來應卯。心下裏卻是也為劉威氣惱,想劉威雖是昆侖山得道,卻是蛾眉掌門,更居住在那峨眉山的金頂之顛上的仙家宮闕。現下這自家山門居然叫這蕃外的野教給占去了,如何不讓人氣惱。

“傳令盧虎,讓他去峨眉山,將那些佛子一並請了來吧。”劉威大袖一揮,便自下了命令。

眾多道人一見這架勢,立時心中暗爽,但先前劉威嗬斥之威由在,卻無人膽敢喧嘩。

劉威見眾人膽若寒蟬,也知不可太過苛責。宗教這玩意,還不是政府手中的泥捏,不論何種宗教,隻要對政治有利便會大力推行。相比起來,這道家的清淨無為,確實敵不過佛家的逆來順受,所以日漸勢微之事,也怨不得他們。

當下天日見午,劉威為了緩和氣氛當下自是命人擺開宴席。誰知酒才過三巡,劉威正為自己無意間又獲得一筆橫財而興奮不已之時,卻有軍士健騎踏營而來,急報道:“報!重慶府曹將軍急報!”

www.cmfu.com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