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沙門佛子(2 / 2)

說實話,送子之事,連她自個都不曾信。

這時卻有一名剛好看完了《蜀山手紮》老僧卻是言道:“若如師兄所說,以及這書上所載,若這劉威真是道家謫仙,卻又如何?且這手劄中所記載的‘浮光掠影’之內,卻有我佛宗菩薩襄助滅魔之事跡,那三武一宗滅佛之故事雖不能演,但揚道抑佛之事,怕是必不能免了。”

所謂的三武一宗滅佛,指的就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的三次滅佛。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便稱為三武,再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事件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慧靜待那老僧言罷,卻是指了指老僧由自握在手中的《蜀山手紮》道:“觀此紮後,老衲也是頓然有悟。”

聽慧靜之言,一名一直安坐在邊角的老僧卻是開口道:“師侄有何悟之?”

那老僧卻是成都郊外的一個隱僧,隻有小廟一間,沙彌兩個。不過輩分卻是在坐諸位之中最高的,法號信善。而這慧靜和尚正是當年深得宋孝宗喜愛的杭州靈隱寺慧遠禪師忘年師弟,慧遠號稱“機鋒大德”,最擅長的便是跟人打“機鋒”。

傳說慧遠禪師曾隨宋孝宗遊飛來峰,宋孝宗問:“既是飛來,何不飛去?”

慧遠道:“一動不如一靜。”

到了上天竺,宋孝宗見觀音手持念珠,又問:“人持念珠念觀音,觀音持珠又念誰?”

“自是念的觀音。”慧遠答道。

孝宗覺得奇怪,問道:“為何?”

慧遠道:“求人不如求己。”

宋淳熙二年(1176年),慧遠於靈隱寺坐化,壽數七十四。

慧遠當年本是大慈寺中出家,於是他便在七十歲時,代先師收了一個三歲的小兒為徒,賜名慧靜。且向旁人言道慧靜日後必能執掌大慈,他日天下沙門,還得要靠慧靜一肩擔待。

當然,若劉威不曾出現,成都城破之日,闊端必然得見這慧靜。日後元朝揚佛棄道,還真是靠他一肩擔待起來的,隻不過現在嘛……

慧靜宣了一聲佛號,偈道:“人在殿中,心在身中。佛在心中,要殿何用!”

眾人聽聞,都自苦思。

良久之後,那老僧卻是當先長身而起,隻是手指微微用力,便將手中佛珠的繩子掐斷,那珠子如珍珠落玉盤般滾落在地,“叮當”之聲刹是好聽。又見他接著將身上的百衲袈裟一擄,拋將了出去,長聲笑道:“善哉!善哉!老衲苦修三十載,時至今日,聽聞師侄之偈方才勘破,甚喜!甚喜!”言畢,老僧信步而出,慧靜急忙搶上前去問道:“師尊何去?”

老僧頭也不回,揚聲道:“西天!”

一旁眾人雖不得悟,但見惠長之人大悟,自是起身恭賀不表,惟有那明心師太卻是輕輕搖頭,長長歎息了一聲。

眾人卻不知道,那老僧與這明心,數十年之前,卻還是一對凡塵眷侶。

又數日,卻是冬月十七(農曆十一月十七),阿彌陀佛聖誕。

成都大慈寺今日佛門大開,內裏打掃一新,卻是準備好了諸般事務,準備慶那佛祖聖誕。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意之二名,為其他諸佛所未見。

又在《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名號,故推之無量壽、無量光之名號,係後代依其名之原意所立。另外,在《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等中,彌陀號稱無量清淨佛,所在之世界稱作清淨世界、極樂世界。

待時將正午之際,隻見成都眾寺紛紛敲起大鍾,鍾聲悠遠,聲聲回蕩,有細心人默計之,竟然是佛家大禮的一百單八響。百姓民眾正揣測何事,卻又見那成都城中眾家寺院的和尚卻都穿戴一新,各自敲缽擊魚向那大慈寺行去,且還一路傳言,今日將有大德高僧將在大慈寺坐化飛升,引得百姓紛紛觀望。雖不至於萬人空巷,卻也有近萬虔誠的善男信女跟了上去,場麵一時火爆。

而呆在皇宮裏的劉威,自從鍾聲敲響之時,就已經得了消息。

雖然傳信之人說的含糊,但聽聞有老和尚將會在寺院裏坐化飛升,劉威還是有點興趣的。待再去打聽消息的人回來報上那飛升之法竟然是架柴火堆*之後,劉威再怎麼愚鈍,也得頓悟了撒。

搞*就搞*,你還派人遊街,這不是遊行示威又是什麼?

劉威一時火大,卻又立時想不出什麼招數好使。也就在這時有中官來報,總理大臣丁黼攜百官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