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渠道營銷學在營銷活動中的實踐總結。
營銷渠道要想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需要營銷執行者對營銷渠道進行經營,而渠道建設,特別是終端選點的環節是渠道管理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渠道終端選點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絕對不能草草了事,而要綜合考慮多方麵的因素,特別是那些分布於全國和全世界的連鎖機構的終端選點,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
具體來講,渠道建設終端選點要綜合考慮以下6個關鍵因素:
1文化背景
通常,一個區域的文化背景決定著該區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而一定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將最終決定一個企業的產品在某地能否生存或發展下去。所以,在渠道終端選點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當地的文化因素。
2消費能力
要仔細了解當地消費者的收入來源,了解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而判斷當地居民的普遍購買能力,即購買力。而購買力是消費能力的集中體現,通過對當地消費能力的了解作出判斷,看本公司產品在當地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容量。估量一下經過不懈努力後會有多大的市場份額,最終作出消費能力估算。
3形象和環境
這裏指的是當地的政府形象和其他行業性的環境因素。了解一下當地政府對本公司所從事的行業及投資項目是什麼樣的態度,有無政策性的文件規定,從而判斷企業在當地是否有適於生存和發展的政治環境。
4利潤
一切商業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獲得利潤及謀取利潤最大化。具體到一個商店,或者是一個具體的終端零售點來說,也同樣考慮未來能否獲得利潤空間,通過對當地市場總體容量和競爭對手情況的了解,大致估算出本企業在當地設點會帶來多大的銷售額,能產生多大的利潤。
5地理位置
終端點地理位置的好壞直接決定終端零售點的人氣和銷售量,一般來說,終端點位置越接近繁華地段越好,如果有行業性的市場,如名牌一條街,則最好在市場的出入口附近選址。當然,位置好的地段,其銷售成本相應的也會提高。選點時,要綜合考慮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及所銷售產品能否支撐起這個店麵。
6長期發展
有些店麵,特別是辛苦設立的店麵,能否成為將來在當地營銷的重心和日後開展工作的據點,就要求選址時先考慮一下所選的這個終端點,將來能否成為營銷中心並向四周擴展,另外還要考慮終端銷售點所處的位置是否穩定,最長可以使用多長時間等。
1973年,赫赫有名的肯德基公司躊躇滿誌,大搖大擺地踏入了香港市場,並誇下海口,要在香港開設50~60家分店。
這並非是信口開河,因為當時肯德基在全球已經開有數千家較為成熟的連鎖快餐店。1973年6月,第一家肯德基店在香港開業。此後,其他分店陸續開業。到1974年,已達11家。
由於肯德基登陸香港時在當地新聞媒體上做了大量的廣告宣傳,再加上獨特的烹調方法和配方,很多顧客都樂於嚐試這種新的快餐食品。
但是,肯德基在香港並沒有風光多久。
1974年9月,肯德基公司突然宣布其在香港的多家快餐店停業,隻剩4家照常營業,到1975年2月,首批進入香港的肯德基店全部停業。
當時,肯德基方麵宣稱是由於租金過高所致。但許多人都認為肯德基不缺錢,也絕不是因為租金過高而導致在香港經營的肯德基店全部關門停業。很多專家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後認為,造成肯德基全麵停業的根本原因是雞的味道和宣傳服務出了問題。
為了適應香港人的胃口,肯德基選用了本地產的土雞品種,但卻采用以前的喂養方式,即用魚肉飼養。這樣,便破壞了雞特有的口味,甚是令香港人失望。
在廣告上,肯德基使用了“好味到舔手指”的廣告詞,這在觀念上也很難被香港居民所接受,而且,當時的香港人認為價格太高,這抑製了香港居民對肯德基家鄉雞的消費需求量。
在服務方麵,肯德基采用了美國式服務。歐美的快餐店一般不設座位,而香港的情況則不同。人們在買食品的地方進餐,通常是一群人或三三兩兩一夥,買了食品後坐在店內邊吃邊聊,肯德基不設座位,等於趕走了一批有希望成為肯德基顧客的人。因此,雖然廣告規模較大,吸引了許多人前往品嚐,但是回頭客不多。
肯德基首次進入香港失敗,在於未對香港的環境文化作深入的了解。正如當時英國的一位營銷學專家所說:“當年肯德基進入香港市場采用了與美國一樣的方式,然而,當地的情況要求必須修改其全球性的營銷戰略,以適應當地的需求。產品的用途和對產品的接受程度,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影響,食物和飲品類產品的選擇亦取決於這一點。當年的雞類產品不能滿足香港人的要求,宣傳的概念亦不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