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前的計劃經濟,我國大部分是貧窮。特別是農民缺衣少食,隻能為溫飽而生存。當時,隻要能填飽肚子,就覺得滿足了;而30年後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從吃飽穿暖轉為吃好穿好、講究營養,為的是健康長壽。但今天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明確“錢”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一百想要一千,有一萬想要十萬、千萬,對錢貪得無厭。
前年我在朋友家聽到在他家的另一位朋友講他自己連續十年到澳門去賭錢共輸了一千萬,我想這一千萬如果能捐給窮人,會有多少人能感謝你。如果你輸給了賭場一個億,賭場也不感謝你。更有人做出了喪失人心、危害健康的事。今天的人們有了錢卻擔心買不到健康的食品,也不知道到底哪裏能買到健康食品。什麼紅心蛋、蘇丹紅、水注肉,隻要為錢,別人的生命都不管死活。特別對那些隻要錢不要命的生產和販買假藥的單位和個人,對他們要按刑事犯罪或刑法重罰重判。請大家來參加“錢到底是為了什麼”的大討論。
人群中,不管貧富,最基本的理念:七分為錢,三分為德,應該是有錢有德。作為企業應把所盈利的七分留給自己再發展,三分給予社會,這就像地球上的大海:七分留給自己,三分讓給陸地,這才能水陸平衡。對那些已成為富人要七分給予社會,三分留給自己,這就等於地球上的陸地:七分讓給大海,三分留給自己。如果今天地球上陸地不讓出七分給大海,就連自己的三分也無法生存。隻有這樣,地球上才有生命,並能平衡發展。這就是生態平衡的自然規律!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年代,人們提出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口號,可到了第三年,就出現了三年的自然災害,全國餓死了多少人,你說能征服自然嗎?我們生養的子女有時也不一定能聽從你,何況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而不是人類創造了自然。如果你要征服自然,破壞自然,那必定會有自然征服你的這一天,但人類也不能太任其自然。
不能用征服、改變的口號來對待大自然。今天人們常說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這些口號是不切實際的,人類應該保護自然、愛護大自然,因為人類是大自然養育了我們,我們隻能去適應她,或者是有所改善要以防為主。如開通河道,修建水庫,種植防護林等配套設施,而不能去改變自然。□
大家都知道今天沒有文化的人叫文盲,不懂得法律的人叫法盲,現在卻要另加一條比前兩條極為重要的,那就是自然規律的人就叫自盲。不要讓我們人類因不懂得自盲而走向滅亡。
三要、三不忘、三不交。 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要誠,對國家要忠。不忘生養的父母,不忘幫我的朋友,不
忘為民的領導。
對父母不孝的人不能交,更不能當領導,對知恩不報的人不能交,家庭貧困又總喜歡穿假名牌的人不能交。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人離不開社會。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活動體。人的本質乃是由各種社會關係決定。每個人從出生時呱呱墜地那一天起,就進入到社會。最初,他處於一定的家庭關係中,隨之他漸漸長大。他所接觸的社會麵也越來越廣。慢慢地,他會置身於較多的政治關係、法律關係、道德關係。如果一個人生下來就脫離了社會,即使他有著再發達的大腦和健全的軀體,也決不會具備人的本質,他和普通的野獸沒有什麼區別。正如新聞報道中所說的狼孩,雖然他們在物質結構和功能上與人差不多,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獸性是人的自然屬性。人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隻有社會屬性,而沒有自然屬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隻有自然屬性沒有社會屬性的人並不是真正的人。有些人自以為人的力量是無限的,甚至可以脫離社會,殊不知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社會來提供。他們即使不與朋友、親人交往,也不能與社會脫離關係。
如工人、農民通過社會勞動創造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實業家通過改革生產關係,調整產業體製,以此推動經濟增長;政治家通過參與國家政治管理,促進國家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發展,從而推進社會進步。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正是運用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團結全國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打垮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起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曆史的前進。
任何人都要通過社會生活與他人、群體乃至社會接觸,在這當中,就得明確相應的社會規範和社會價值標準,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應負的責任。為此,人們便不得不盡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學會自尊、自愛、自律、自強,一切行動必須遵循社會規範,主動承擔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責任。一個人還要主動關心他人,人生的責任感不但是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維係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基本紐帶,是人生一切創造性勞動和高尚行為的內在動力。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感的人,即使他犯過些錯誤,也會受到別人的尊崇。
大家十分了解,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像周恩來等領導人坦然以國家大局為重,對自己在戰略指揮中的失誤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勇敢地承擔起全部責任。而李德、博古等人則不負責任地把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歸結於敵人力量的強大,推卸自己的錯誤,則引起大多數與會者的不滿。一代偉人是如何地負責,如何地具有責任感!如今,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我們每個單位和集體都應是互幫互助的一家人。我們不僅要對個人負責,更要對國家、對集體負責。有時候,我們代表的不僅是個人,而是整個中華民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一個民族的主體精神所在。
由此看來,單純的個人與社會無疑是空洞的,沒有任何意義。隻有把個人與社會聯係起來,才能正確認識世界。社會是隨著人的產生與人同時出現。人是社會曆史存在的前提條件,社會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形式。社會的活力必須依賴於人的活動。社會的產生、構成、發展等全部內容的連貫性,無疑要依賴人的生存機能的擴張。試想,一個沒有人的社會,這將是多麼荒唐可笑的事!沒有人根本不會有社會。
社會也要依賴人才能運作。就好比一台電腦,它是由許多部件組成,離開這些部件,根本就沒有電腦這個客觀存在。這些部件相互作用,才構成電腦的實際內容,這樣,電腦才不致是一台裸機。從古至今,社會日益發展,人類從刀耕火種進化到今天的大機器生產。有人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如果社會上的人都是靜止的,並且安於現狀,社會又怎能發展?因此,社會的發展也同樣要依賴於人。社會是以人的存在為主體而形成,人類生存的基礎又是社會的存在。單個的人在現實中肯定寸步難行,脫離群體人的社會亦不可想象。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寧人負我,我莫負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不做虧心事,沒有鬼叫門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正是千千萬萬個人的活動,彙集成一種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推動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迅速發展。一個人行為的道德價值,就看他在肯定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聯係的基礎上,能否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