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我認為應該是“地靈人傑”,理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先有地再有人,是“地靈”給“人傑”創造了條件和機會。□改革開放致富的人們,都要懂得我們能致富的今天是七分來自社會,三分靠的是自己。而我國致富的人大多數又是靠工業的發展,而又是在沿海地區(主要是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這就是天時、地利的因素。
但工業的發展卻造成了空氣、河水整個環境的汙染,環境的汙染影響了人們的健康。今天的全球變暖就是全球工業的過度發展而破壞了生態的自然環境,導致生態失調,使全球自然災害不斷增加。這就給那些還是靠天吃飯的農民和貧民造成了最大的損失(如旱澇成災對農業的改產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靠打魚謀生的漁民因海水汙染而打不到魚),這些都是工業發展造成的。當然這裏有直接和間接造成的汙染。其中還有些人是搭著窮人的便車,有的甚至是踩著窮人和農民的肩膀富了自己。
今天某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在創業初期用國家的政策,把窮人、農民應有的土地和他們為了防老、看病存在銀行裏的錢,借來發展壯大了自己。存款雖有一定的利息,但利息總跟不上物價的上漲,而且還要交20%的利息稅。最後導致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聽說有個大富豪房產老板說,我建的房就是賣給有錢人的,你們窮人沒錢可以不買,那窮人也得住房啊!再如有錢的人能買車,國外還可以買飛機,窮人可以步行。而飛機、汽車排放的廢氣卻汙染了空氣,使買不起車的人同樣受到了汙染而影響了身體健康,導致生病,但今天高昂的醫藥費使部分窮人看不起病。所以,富人都應拿出所得的三分來補償窮人,靠工業致富的企業來補償農民由工業造成的汙染使農業帶來的損失。
把部分“捐贈、扶貧、慈善”改為“補償”,甚至可以稱得上“賠償”。因為“捐贈”、“扶貧”是自願的,出於同情,而“補償”、“賠償”是有社會責任,是由於人為使對方成為受害者,應理所當然的是補償或賠償,而不是捐贈,更稱不上慈善。那以什麼標準是真正慈善,捐贈,作為一個已成規模的企業應把所得淨利潤的十分之三反饋社會後的超過部分,才稱得上真正的捐贈或慈善。理由是你所能掙得的利潤都來源於三個三分之一,即:機遇(政策),朋友的幫助,自身的努力,這叫成功的三要素,也是讓三分的道理。
今天買車、購房已是有錢人的主要向往。但車、房二者有所不同,買房的不一定都是有錢人,而買車的一般都是家庭比較富裕的。因為沒有錢可不買車,可以步代車或騎自行車、乘公交車,但沒有錢不可不住房。當然,房的好壞是另一回事。今天,雖然有車的人多了,但畢竟還是買不起車的窮人更多,但也不能說沒有車的都是窮人。按這個道理,在馬路上開車的人應該讓步行優先,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雨天更應理智。因你在車內不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得照顧別人。但有些開車的富人,常與馬路上的行人爭道。特別是雨天,行人已在馬路的兩邊走,而車開得飛一樣的快,把路上的積水都濺到了行人的身上。我認為,除了高速公路是專為車輛行駛,行人不得上路之外,其他道路都應照顧步行的。
現在都懂交通規則,車在路的中間,人在路的兩邊各行其道,不應該你有錢而有車的讓買不起車的窮人沒路可走。國外這點做得比較好,經常會碰到開車的為了讓我們行人先走,把車停在那裏,而我們又覺得不好意思,讓車先走,大家都揮手致意,因為我們在國內已習慣了車很少讓人。所以,不要把“馬路”真的變成為隻有騎著馬的人才能在路上走而成為真正的“馬路”。要做到有錢、有車、有德,拿出三分為德。近年來,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各城市的步行街已成為不分貧富、人人可走的人民路,而不是“馬路”。
兩年前,我發現某大城市馬路更換新路牌,路牌上的東、西、南、北全用英文,沒有中文,我是對這個城市道路比較熟悉的人,但也覺得太離譜。外地遊客對此一定意見很大,但過了一個月,東、西、南、北的中文也出現在路牌上。到大城市的人畢竟是中國人多,而不懂英語的人還占多數,希望有關部門今後多為民眾著想,不能幾個人的主意給多數人帶來不便。
不要把馬路變成為隻有騎著馬的人才能走的路。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最近見到許多媒體報道駕駛員撞死人逃之夭夭,除了這些人的素質之外,還與我國的法律有關,判罰太輕。因為開車撞壞了人是無意的,但事後出逃卻是有意的,畢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肇事者一起搶救就能減少死亡。今後,對這種出逃判罰十年以上,可能會減少案件。另外好多開車的新手駕駛證是花錢買來的,根本不懂得交通規則,政府應加強管理。
車輛也得有計劃生育。我國13億人口,三人中有一輛車,全國就有4億多輛;美國3億人口,每人一輛,是3億輛車,而國土麵積基本與我國相同。如果我國二人中有一輛車,我國將有6億輛車,再加上道路設施跟不上,這樣全國的交通就要癱瘓。所以,對汽車也要執行計劃生育,要不然將來是個大問題。同樣今天把魚米之鄉的米糧倉變成遍地汙染的工廠,早晚要出大問題。要吸取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不能老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個社會中不能沒有貧富,雖是平民為富人創造了財富,但富人能為平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並為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如同地球上泥土與草木的關係,沒有泥土,草木就無法生長;而每當大暴雨時,草木能保護泥土不受暴雨的衝刷而流失。北方的沙塵暴就是泥土上沒有草木的保護而造成的。這如同今天農業與工業的關係,員工與老板的關係,民眾與政府的關係,都是誰也離不開誰的關係,這體現了自然界裏萬事萬物隻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的規律。
如果一個社會中沒有貧富,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社會就沒有發展。在計劃經濟吃大鍋飯的年代,就是沒有競爭,導致了當時的落後沒有發展。這如同水為什麼能流動,就是因為有高低落差,沒有落差,水就不能流動,死水就是因為水沒有落差而不能流動的結果;但水的落差不能太大,今天社會上的貧富比例也不能超過地球上水與陸地的比例(即七分平民依附於三分富人,三分富人擁有七分財富),這是個極限數,不能超過這個比例。當社會中八分財富掌握在二分人手裏,社會就會不安定。同樣,一個人要健康,飲食也隻能七分飽。
所以,今天的富人不能隻為自己得到更多的幸福,去損害別人應有的利益,去掠奪、破壞生存在地球上人類共享的自然資源;更不能把我們子孫後代應享有的資源提前消耗,最後導致富人幸福、窮人受難,前人借債、後人還債的後果,其結果是縮短了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歲月和輪回。有錢沒有德,或是有錢缺德,如同人隻有肉,沒有骨頭或缺少骨頭。也就像一個人隻長肉,不長骨頭,這不是一個健康的人,以後也可能會寸步難行。為什麼現在有好多人經常跑步鍛煉身體?就怕肥肉長得太多。隻有骨頭,沒有肉,也不能稱為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