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啟示錄3(1 / 3)

社會的良心

生命是燦爛的,是美麗的;生命也是脆弱的,是短暫的。讓我們懂得生命,珍愛生命,讓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更加充實,更加精彩。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類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社會之中。那麼,到底“什麼叫做人”、“社會又是什麼”、“人與社會有著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哲學家們思考、研究的對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如孟子、荀子在回答“到底什麼是人”的問題上,不乏真知灼見。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外國的曆代學者也同樣有所建樹。他們不僅揭示了人的本質,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合理論據。隻不過其中大多數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義。到了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並運用它來觀察人、分析人、認識人,因而才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人的本質問題。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這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科學論斷。

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三七的自然規律”。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我是7000多萬中國共產黨員中的一員,在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前期,用我學習多年“三七自然規律”的理念,向黨建議如下:

中國共產黨要以“民以食為天,官以民為本”的理念來關心民眾。常言道“國富民強”轉為“民富國強”。隻有民富了,多交稅,國家才能強盛,幹部的錢也能多了,這樣會更好地愛國、愛民、為民。當然,先得國泰,才能民安。百姓有錢,社會才能安定,安居才能樂業。要懂得地球上是七分水養活了三分陸地上的一切生命,也就是說沒有七分水,也就沒有今天三分陸地上的生命(如果是六分水四分陸地或二分陸地八分水都成不了自然規律)。同樣人體中水分占體重的七分,其他占三分,人才能健康的生存。天、地、人,天無法知道,我是個草民,地與人都遵循三七規律。所以建議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也得有七位組成。同樣人的頭部也是由七部分(二眼、二耳、二鼻孔、一張嘴巴)組成。國家政府部門,各級黨委都是三個書記(一正二副),這是符合三與七的自然規律。

踴躍參與社會改造,致力於推動社會發展。社會是複雜的,有好的方麵,也必然有許多弊端與不足。我們不應對此消極失望,而要積極地改造它,把不好的變好,把好的變得更好。人生價值的根本標尺就是樂於奉獻,之所以把奉獻作為標準,其道理在於它能較實際地體現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利益的完美統一。自覺地為社會做奉獻,促進社會文明發展,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一句話是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和“人人為我多辛苦,我為人人多幸福”。但從我的人與社會的理解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多幫助,人人才會想到我”。因為共產黨人是為人民服務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作為共產黨員,沒有理由先要別人為你,你才能為別人。隻有毫無保留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身體力行的去感知社會、參與社會、回報社會,為祖國這個社會大家庭無私的服務,才可能換來我們安定的小家。

社會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發展,個人在社會中會隨之相應變化,對社會的認識絕不能一成不變,要在變化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把握,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恰當位置。如不注意這些,自己的認識就有可能會產生錯位,或者自恃清高,妄自尊大,或者把個人前途看得過於灰暗,喪失進取的信心與動力。其實,上述現象都是沒有在發展著的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要常常提醒自己務必辯證地看待問題,努力設計好自己,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狀態。

和諧社會必須提倡三贏。理由是我贏、你贏,他不贏,他能高興嗎?正如現在有些人隻關心自己和他們的子女,不關心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能高興嗎?有些領導隻關心自己與他的上級領導,不關心下級和地方百姓,他的下級和百姓能高興嗎?要記住萬事、萬物的成功都來自於三要素。以前常說的國家、集體、個人的三者關係這就是三贏。所以,要將雙贏改為三贏,即我、你、他三方都贏。

大家有何想過?“我”與“你”這兩個字的筆畫為什麼都是由七劃組成?那就是象征:當我得到七分時,三分要讓給你;同樣,當你得到七分時,三分要留給我,這就是我與你的關係。同樣,良心的“良”與滿足的“足”也是由七劃組成,一個有良心的人,當得到七分時,就滿足了。所以,“良”與“足”都是由七劃組成。

每個人都生活於一定形態的社會當中,每天都在接觸它,並且是其中的一員。然而,社會究竟是什麼?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馬克思在《致吉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寫過:“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麼呢?歸根結底,它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人類要生存就得進行各種物質生產活動,並且還需接受教育,以豐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操。這樣就必然會與他人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生產關係和家庭關係等。這樣看來,社會就是人們的一種相互關係的總體,而這種關係又是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

目前社會上反映最強烈的三難:買房難、上學難、看病難。我認為解決看病難是第一大事,因為生病而治病不分窮富。買不起房的可以租房到有錢時再買,書讀不起可以不讀重點讀普通,而沒錢看病不能等死,而且有的病是由於環境汙染所導致的,社會應負一定責任。醫療改革是三件大事中的重中之重。

人與人之間不僅存在著生理上的不同,而且由於每個人都生活於一個特定的環境,受到時代、國家、階級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人的思想意識也分別存在差異,他們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總是從自己特有的角度出發,使許多問題往往打上自身認識的烙印。但個人與社會畢竟是統一的。這主要是因為,個人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會及其關係為前提。一個人一出生便來到一個已定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環境中長大、成熟,成為接受社會和被社會接受的人。並且在社會基礎上得到自身發展。當然,人在接受社會化的過程中,也在改造和發展社會,即是人對社會的能動性。人們每時每刻都在社會環境中做著什麼,想著什麼,丟棄些東西,改造些東西。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不管黑貓白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因為當時是“鼠多貓少”。但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老鼠少,貓多了,不能再以當年的“不管黑貓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的理念來發展經濟。如果偉人今天在世,也會改變以前策略。要把那些隨地拉屎、不講衛生、破壞環境的貓圈起來,不能再不分黑白的觀念來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等,更不能再以超國民的政策來對待某些企業。

今天的富人為什麼多數在東部沿海?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這是地靈的因素,因為地處東部沿海。有一句口語“窮山惡水出刁民”,刁民畢竟是少數,刁民不分窮富、不分地域,但窮的地方可能會多一兩個,這是自然環境導致貧窮所迫,誰願做刁民而不做善民。為什麼在我國土地上,有的地方是長壽之鄉?有的是出名人之地?新疆鄯善縣的哈密瓜,陽澄湖的大閘蟹,就是能出名。這是地理位置因素。伊拉克是石油王國,山西是我國主要采煤區,同樣,蘇州和杭州有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稱。我們常說某地是塊風水寶地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桔。所以,是地靈帶來了人傑。為什麼到長三角、珠三角打工謀生的大部分來自西北內地?難道當地都沒有人傑嗎?這是自然、地理所迫。經濟富裕地區的人們,不能歧視他們,要感謝是他們的七分為我們三分創造了財富,沿海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他們辛勤勞動和付出。如果他們當地自然條件也能同沿海一樣,能到這裏打工嗎?但今天有些人認為他們能成為富人是他們的人傑帶來了地靈,所以目中無人,自以為高高在上,他們沒有想到三分是由他們的人傑,七分靠的是地靈。這就是天時、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