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良心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可愛的,大自然是令人向往的。大自然的美在於不加任何修飾的,大自然的美在於變化多端,大自然的美在於無處不在。大自然是可愛的,時而是溫順的小貓,時而是調皮的小狗,大自然是令人向往的,身處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的我們是渴望大自然,渴望它的新鮮空氣,渴望它的自然,渴望它的安靜與祥和。但是人類的無休止,無節製的不斷索取與開發,使渴望變成了奢望,最後是在絕望中走上了共同毀滅的道路。
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但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後果。環境汙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們經曆了禽流感、非典、海嘯、地震等天災之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如果說“禽流感”、“非典”等是自然對人類微觀方式的警告,那麼“海嘯”、“地震”、“沙塵暴”、“泥石流”等則是自然對人類宏觀方式的警告,這些天災都可能毀滅人類。人類的科技發現、發明與發展,可能會降低天災帶來的危害,但不能根本消除這種災害。人們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大自然的四季恩施
陽春三月到,處處蛙蟲叫, 昨天一整月,庭前滿地苗。 盛夏苗壯好,葉茂劍出鞘, 花果含羞笑,挺拔揚眉俏。 金秋果實飽,枝穗壓彎腰, 主人笑開口,春播秋實到。 寒冬雪花飄,下凡護東苗, 蓋上新被襖,冬眠至春曉。 春播萬粒籽,秋收糧山高, 蒼天有恩惠,農夫莫忘掉。 我是田邊草,紮土根基牢, 苦難盡嚐到,見聞則思考。 家裏父母好,社會朋友好, 世界自然好,一個不能少。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一樣,都起源於自然,又都依賴於自然,但是很久以來,人類對二者之間的關係認識不清,曾經提出過,“人定勝天”, “征服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的口號,但這些口號僅是出自於人類發展的某一階段,均屬於當時曆史特殊環境下的觀點,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階段:
1. 相互依存階段:天人合一、和平共處的階段
大約在幾百萬以前的時候,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人由動物界的古猿種群進化而來,僅就自然屬性而言,人與其他高等動物並無本質的區別。但是,人類的產生並不單純是生物自然進化的結果,勞動在由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轉變中的手的分化,語言和意識的產生,勞動是有決定意義的環節。人是勞動的動物,而人的勞動是有理性的勞動。但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清,所以人類與許多動物一樣,對於自然隻是處於一種依賴階段,並且任由自然的擺布。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由於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夠清楚,所以隻能把這種關係歸解到神學的角度,如西方的上帝,東方的女媧。認為上帝是人類的父母,是他給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認為女媧創造了人類,使得人類得以生存發展,再加上一些難以理解的類似於火山、地震、雷電等自然現象,使得人類寸步難行,認為“這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這是上蒼的懲罰”。
“合乎自然的個人並不是從曆史中產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人依賴自然界的物質構成自己的生命機體,科學研究表明,除人體原生質以碳、氫、氧、氮為主,地殼以矽為主這一點有所區別外,其他化學元素在人體血液中的含量,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規律,是基本一致的;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生長、發育和生育後代,要進行體力和腦力的活動,還必須不斷地從大自然的生物界吸取營養,如肉、蛋、奶等;人類要進行物質財富的生產,更離不開大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再加上人對自然的不熟悉,生產條件的低下,人類對自然隻能是依賴。所以,在那種條件下,人類隻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賴自然。
人類對自然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奴隸社會,出現了新的耕作技術、水利灌溉技術和園藝技術,農業開始成為社會經濟基礎;隨著城市的出現,冶金、木器製作、縫紉、皮革、寶石加工等手工業也發展起來了。在封建社會,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鐵器,采用了輪換耕作法,形成了菜園和果園,手工業進一步發展,采用了水磨,蓄力驅動,冶鐵采用了高爐法,並開始開采有色金屬。但這畢竟是有限的,人類仍對自然有所依賴。在西方,人類處於宗教神學的統治之下,任何行為都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在東方,在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幾乎處於儒學的統治和君主的統治之下,任何行為都要服從於君主。而君主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君權神授”,是上蒼賜予君主的權利。
15-18世紀末,人類開始向宗教神學挑戰,開始重新認識自然。亞裏士多德寫了《第一哲學》,提出了“本體論”哲學。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寫了《天體運行論》,衝擊神學的“地心說”,正如恩格斯所說,“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從此科學開始大踏步向前發展”。從而使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而上學階段。
在這個時期,人類用孤立的、靜止的形而上學的觀點看自然,認為自然事物是從來如此和一成不變的。那時的自然科學家著重於研究既成事物是什麼,尚不可能深入考察事物中所發生的變化;著重於運用分析的方法解剖對象,積累材料,尚不可能進行理論的綜合和探討事物發展的過程。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不僅妨礙了自然科學的深入研究,有時還由“第一推動”或目的論陷入神學的迷誤。
總的來說,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始終處於依賴階段,並且無所超越。無論是神學階段還是形而上學階段,均處於這一情況下,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與自然正向新的階段發展。
2. 征服階段
自從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以後,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就進入了征服階段,人類開始向自然無休止的索取。人類從出現的時候就給自然打上了人的印記,使自然界從一個絕對非人的存在物變成為人化的自然,人工的自然。時至今日,人們今天所麵臨的自然界特別是地球,已遠遠不同於人類產生時候的樣子了。
馬克思說:在勞動生產中,自然界表現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即“人化的自然界”。“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這就是說,隻有人能進行有預期目的的創造,或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有時候,人們卻忽視了事物的另一個方麵。埃及的阿斯旺水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個水壩長3830米,高111米,攔蓄尼羅河的洪水,形成5,000多平方千米的人工湖。它是埃及經濟命脈之所係,它的發電量占全國的一半,它的灌溉量達5,400,000畝。大壩每年使埃及增加收入六億美元,節省10多億美元的石油進口,而整個工程投資僅10億美元。其經濟效益之高已被世人公認為“最佳投資”範例。但它也有不足之處。築壩前尼羅河每年挾帶泥沙一億餘噸,洪峰之時,下遊農田任其泛濫,泥沙淤積其上,自然肥田,不用肥料也能豐產;築壩後水清流緩,下遊河段徑流量被調節,沒有洪水泛濫現象,無淤泥肥田,農民需購化肥,增加了種糧棉的成本。在河口地帶,河水不足以衝淡三角洲的海水,大潮常常倒灌,大量良田鹽堿化。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人類對自然的改造,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