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啟示錄2(3 / 3)

大海啊,萬物偉大的好母親,千萬年來你養育了地球村上的不計其數的兒女,而直至今天,聰明的人類能有多少兒女知道你對我們的付出並懂得要對你愛護和感恩!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人與大自然關係的認識

自人類出現以來,就存在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問題,隻是在原始時代,低下的生產力作用於大自然。到了農業時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環境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已對大自然的幹預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後果。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科技與生產力水平的極大進步,征服大自然逐步勝利。可是,令人類始料不及的是,工業文明像一把雙刃劍,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汙染、溫室效應。

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汙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著要怎麼來更好地利用大自然,拿大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得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上,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係,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社會。”針對全球麵臨的問題,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警告,《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隻有一個地球》,《我們共同的未來》無不顯示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即要求我們:人類應當是地球的愛護者、管理者,而不能是地球的棲居者、享有者,更不應當“借用兒孫的地球”。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已在資源節約化、能源清潔化、廢物利用化、環境無害化、城市生態化、生態農業、鄉鎮企業改造、區域環境治理、大型自然工程評估和環境保護產業方麵做了不少工作,但畢竟隻是“治標不治本”。要做到“治本”,除了提高人的思想認識以外,一個主要的方麵就是植樹造林。

大家知道,森林是地球上光合作用最強大的機器,它轉化和積累的太陽能,養育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它是生命存在的支持係統,又是地球上水分和空氣調節,保持二氧化碳和氧氣交換平衡的最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夠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工業原材料。因此,人類與森林密不可分。森林也是生態平衡的支柱,如果我們認清了“森林——環境——人類”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再任意砍伐樹木了。它不僅可以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消除汙染,而且還是龐大的基因庫。假如沒有了森林,那麼人類離滅亡也就近在咫尺了。所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刻不容緩。

在人類又一次進入新世紀的時候,人類的生存困境為人類走向新社會提供了機遇。

通過價值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特別是生態技術的創造和使用,在物質生產中使用,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係,將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持續發展,並由此,人類將進入到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第三階段——生態文明階段。

農業文明,由於它導致土地破壞,彌天黃沙,黃水橫流,被稱為“黃色道路”;工業文明,由於它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黑煙籠罩,汙水橫流,被稱為“黑色道路”。而隻有生態文明會讓我們沿著“綠色道路”走出困境,走向未來,走向人類的新文化。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麵臨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工業革命以後,煤炭的大量的開采和使用,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確實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另一方麵也使得空氣中CO2、SO2的含量急劇上升,“溫室效應”、“酸雨”嚴重困擾著人類的生活。

1896年,瑞典科學家阿倫紐斯首創“溫室效應”這個詞。他指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有一種很特殊的作用,就像玻璃溫室的玻璃一樣,能捕獲陽光,使地球變暖。他還預言,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一倍,地球表麵的溫度將升高4~6攝氏度。”以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球大氣中CO2 的含量一直為290PPM。然而,隨著工業的發展,釋放出大量的熱量,森林木材的大量開采,使得森林大麵積減少,最終使得地球的氣溫連年升高:據電腦模擬顯示,在今後50年內,地球大氣層中的CO2 每增加一倍,氣溫將上升2~3攝氏度,這樣的最終結果可能使得南北極冰雪融化,海平麵上升,致使人類失去大麵積的生存境地。

二氧化硫是人類工業發展過程中反作用於人類的另一個殺手,1852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分析了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附近的雨水,發現其中由於大氣汙染含有硫酸、酸鹽等物質,後命名為“酸雨”。40年後,保羅·索倫林進一步確定了酸雨的存在,酸雨具有極強的危害性,它不僅侵蝕了如雅典的神廟、羅馬的鬥獸場、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等古老的建築,還會影響到鐵路運輸、橋梁、水壩、工業設備、供水係統等設施。酸雨最終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再加上水汙染、噪聲汙染、核汙染等等,人類已經處在了滅亡的邊緣了。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汙染、水汙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汙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淨土了。水龍頭裏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幹?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紮?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大海也能讓三分,陸地為其讓七分。 兒子回報三分愛,父母高興七分笑。 富人都獻三分金,窮人都少七分苦。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大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隻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需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

我們和自然必須是平等地位,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複活。”與自然界的和平共處是我們的,追尋著自然界的三七規律,使我們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