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曾是一片美麗的森林,後來,由於人們的亂砍濫伐,使得森林蕩然無存,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最終形成了沙漠,並每年以30-50千米的速度向南侵入。現在已形成了東西長5600千米,南北寬1600千米的巨型沙漠。
又是在曆史上,中國的黃土高原也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正是由於人類的無休止的砍伐,使得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造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現象,也造成了黃河“一碗河水,半碗沙”的局麵。
20世紀以來,大工業的發展更把人工自然擴展到空前的範圍,引起了資源短缺、森林破壞、耕地減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種滅絕和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人類對自然平衡的幹預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是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瀕臨可能自我修複的極限,人類所直接麵對的生態係統正在朝向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成為擺在全人類麵前的十分緊迫的任務。
我們絕不能讓曆史再次重演了。因此,我們必須保護好現有的資源,不浪費,不盲目開采。使它們能夠被我們更好地利用,為我們造福。
3. 第三個階段協調發展階段
也就是再次重新走向人與自然合一的階段了。正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受到了自然界的報複,所以部分人開始清醒,開始呼籲:“人應當重視環境保護了!”在人類征服自然階段,人類曾經為社會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也帶來了一係列的消極後果,即幹預了自然界的調節機製。人類應該重視自然了,換句話說,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以人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平衡與發展。為了使人類與環境能協調發展,我們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方麵的實際措施,確立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
80年代伊始,聯合國通過《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可持續性的發展是一種發展戰略,它的含義是:在不危及後代人的前提下,尋找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近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類實踐的範圍不斷擴大,人類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對自然均衡狀態的破壞也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
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人口生活在汙染嚴重的城市,而在潔淨環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數以萬計人的死與水汙染有關,食品中毒事件經常發生。由於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幹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係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愛我中華,從小做起。 保護環境,現在做起, 關心貧窮,共同做起。
節選自《唐明生語錄》
人與自然關係的曆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馬克思曾說過:“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質的統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複活。”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最終歸宿。
地球表麵三分是陸地,七分是水,這個比例是人類所以能賴以生存最基本的條件。我們做事都要按三與七這個自然規律,什麼事都得讓三分。雖然地球表麵七分是水,陸地隻占三分。但當近鄰大海的陸地缺水時,大海會定期在農曆每月初一與十五運用兩個漲潮期來調節缺水的江河,通過江河把大海裏的水灌送到缺水的大地,讓那裏的萬物能很好地生長,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漲潮”。當該地區對水已滿足或多餘時,大海還是利用江河把多餘的水收回,存放在自己無邊的滄海裏,以便需要時再提供方便,這就叫“退潮”。
以前,我們對“海量”這兩個字的理解不夠全麵,隻單純認為寬容的大海能容納地球上所有的水就叫“海量”。沒有認識到當江河和大地缺水時大海就“漲潮”,滿足或多餘時就“退潮”,把退回的水都存放在大海裏,以便需求而備用。這才是對“海量”的全麵理解。
追尋著自然界的三七規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在此之前需要解決的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了解人和自然的關係,我理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從曆史到現在發展情況是,這種關係大概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階段,即原始的農耕文明階段,人與大自然是相對親近的,人類從屬於自然;第二階段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並對立”階段,即近代工業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主奴關係”。這一階段以人類大規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為特征,人與自然的關係日漸走向疏離;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重新走向和諧的新“天人合一”階段,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一階段呈現出人對自然關係的新認識和某種程度的複歸。而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正處在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的時候,因為人們在無休止地去開采、利用、破壞自然的同時,自然給予無情的報複,不是嘛?
你注意到了嗎?在四季分明地區的春天很少下大雨或暴雨,而都是以和風細雨為主。因冬天過後,氣候回春轉暖,幼苗嫩葉開始生長發芽,一切花草魚蟲、飛禽走獸開始繁殖,剛出土的幼苗和幼仔是經不起大雨的衝洗,隻有綿綿細雨才能讓這些剛出土發芽的幼苗能健康生長。但到了炎熱高溫的夏天,常有大雨或者暴雨,這是因為那些幼苗通過春季的生長已經得起風吹雨打,如果再像春天那樣連綿細雨,夏天的高溫已滿足不了它們對水的需求。這就像我們在幼小時母親給我們喂的是乳汁和細糧,隨著年齡的增長,吃的糧食也在不斷變化。
大自然就像我們的母親那樣處處為人類和萬物生存提供方便。我們要像孝順我們的母親一樣來對待大自然,而不能隨意破壞改變自然,隻有按照已形成的自然規律來保護我們的母親(大自然)、愛護大自然,大自然才能繼續更好地為她的兒女(人類)服務。
當遠離大海又無江河的內陸缺水時,大海為了使那裏的萬物也能生存,請太陽合作把大海與江河裏的水照曬成水蒸氣升到天空變成雲,通過風送到遠離大海缺水內陸的上空,變成雨水滋潤大地,使那裏既無江河又遠離大海的萬物同樣能生存,這就是大自然為養育地球上一切生命都能生存的基本方法,這就是自然規律。有一首歌“大海啊母親”, 這個比喻一點也不誇張,隻有母親能為生養的子女作出無私的奉獻。世界上也隻有我們的母親和大海能做到。也可以這麼說,生養我們的是母親,大海是生養我們母親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