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道德》,莫偉民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
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吳蕙儀譯,王恒校,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理查德·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偶然、反諷與團結》,徐文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A·P·馬蒂尼奇編:《語言哲學》,牟博、楊音萊、韓林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莫裏斯·梅洛龐蒂:《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王東亮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版。
M·K·穆尼茨:《當代分析哲學》,吳牟人、張汝倫、黃勇譯,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尼采:《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年筆記選》,田立年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
利奧·拜克:《猶太教的本質》,傅永軍、於健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全增嘏主編,《西方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任遠:《直接指稱與涵義》,中山大學哲學係,2005年博士論文年版。
蘇珊·桑塔格:《沉默的美學》,黃梅等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宋祖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盛曉明:《話語規則與知識基礎——語用學維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
W·T·斯退士:《黑格爾哲學》,鮑訓吾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C·T·W·泰勒主編:勞特利奇哲學史,第一卷,《從開端到柏拉圖》,韓東暉、聶敏裏、馮俊、程鑫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茨維坦·托多羅夫編選:《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蔡鴻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汪民安、陳永國編:《尼采的幽靈——西方後現代語境中的尼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汪行福:《走出時代的困境——哈貝馬斯對現代性的反思》,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王賓:《後現代在當代中國的命運——主體性的困惑》,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現代性”難題與利奧塔的“異識觀”》,《開放時代》,1998年第6期。
《文化多元論的語用學審視》,《開放時代》,1999年第6期。
《論概念互涉性——東西文化“關鍵詞”批判》,收入楊自儉主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詹姆斯·威廉姆斯:《利奧塔》,姚大誌、趙雄峰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賀紹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哲學研究》,李步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阿蘭·謝裏登:《求真意誌》,尚誌英,許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詩學》,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楊祖陶、鄧曉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葉秀山:《哲學作為創造性的智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從Mythos到Logos》,《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第2期,第19頁至第28頁。
特裏·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王傑、傅德根、麥永雄譯,柏敬澤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論保爾·德曼的解構曆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2003年博士論文。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