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導語
音樂能使人感到放鬆和愉快,一直以來都是輔助治療失眠的重要手段。而瑜伽梵音更以其特殊的發音方式和對身體的神奇影響而備受關注與歡迎。經常念誦梵音,不僅能安神助眠,更能引領您進入一種安詳的生命狀態,沉浸於身心的寧靜與清涼中,回味無窮。
引罄,又稱擊子,是藏、蒙古、納西、漢等族的打擊樂器,也是一種宗教常用的法器,其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時,左手持握罄柄下端,罄口朝上,舉過胸部與口相齊,右手執金屬罄針敲擊罄體而發音。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密當伽鼓(梵文Mrdanga),印度最古老的鼓,是掌握時間和節奏的主要樂器,提供了印度音樂中所必需的低音。在瑜伽課或瑜伽活動中,它是瑜伽梵音唱誦的必備樂器,有助於烘托現場氣氛。
感受梵音
音樂的魅力可直達人的心靈,撥動人的神經,讓人在流動的、玄想的體驗中滋養心靈。在東、西方的傳統文化中,音樂與養生一直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古希臘的醫療之神阿波羅是手持豎琴的形象,象征了醫療和音樂。而中國的典籍中也早就有相關的記載,如秦代的《呂氏春秋》裏提到音樂能夠“和心”、“適行”;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更是將宮、商、角、徵、羽五音,歸屬於脾、肺、肝、心、腎五髒,指出五音對人體氣機的升降、髒腑的條達、神誌的攝養有調節作用。
除了對生理機能的調理之外,音樂對情緒的調節作用也是直接而強烈的。《說文解字》中對“音”的解釋是“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音樂首先感受於心,一支活潑歡快的樂曲能使人振奮精神,激發情趣;而一首優美雅靜的曲子可讓人暢誌抒懷,安定情緒;相反,一曲悲哀傷沉的哀樂,卻能催人淚下,使人悲切不已。
音缽,由它發出的泛音聲響能幫助身體放鬆,同時能平衡、調和人體的七個脈輪。在瑜伽課上,音缽可用於靜坐、冥想和休息中,以加強練習的效果。
現代科學認為,人類對於聲音的感受源於振動。人類通過身體可以感受到的音頻範圍為16~20000Hz,20~50Hz的音頻範圍最能夠給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悅的快感和陶醉感。胎兒在感受著母親的心律下生長發育,母親的體感振動使胎兒感到安全舒適,這種體感振動的記憶伴隨著嬰兒的出生和成長而漸漸淡化,但它將永遠遺留在潛意識中。當嬰兒哭鬧的時候,一旦被母親抱起來,母親的體感振動會使嬰兒重新感到安全舒適,因而立刻安靜下來。同樣,當成人焦慮不安或抑鬱時,這種音樂體感振動也會使他感到安寧。
音樂對情緒的調節作用,還與內分泌、自主神經係統、丘腦下部、邊緣係統有著密切關係。正是通過生理、心理的作用,音樂對不良情緒能夠節製、疏泄、移情。當人處在優美悅耳的音樂環境中,可以改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消化係統的功能,促使人體分泌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性物質,可以調節體內血管的流量和神經傳導。另一方麵,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心理上的反應。良性的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以改善人們的情緒,激發人們的感情,振奮人們的精神,同時有助於消除由於心理、社會因素等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鬱、恐怖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應激能力。
而關於聲音的練習,也是瑜伽修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梵文的發音很特別,科學家們曾用聲學儀器對梵文音節做過測驗,其結果證實這古老的梵音可以讓粉末呈現出規則的幾何圖形。瑜伽中關於這部分的修習被稱為mantra(曼陀羅)。man為心意、內心,tra為釋放、解脫,mantra的大意即為心意的釋放。瑜伽認為人的煩悶與苦惱大多源於內心,而通過念誦梵音可幫助人們將心靈從種種負擔中解脫出來,重獲平安喜樂。那麼,這些作用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維納琴,印度最古老的弦樂器。這種樂器在南印度音樂中非常普遍,特別是在卡納塔克桑吉特(Sangeet)。維納琴的演奏自身就是一種瑜伽,它能給予世俗之人和絕塵脫俗之人以歡樂。
哈牟尼琴,古印度傳統樂器。瑜伽課或瑜伽活動中作為唱誦或演奏時的主要樂器之一,為演出增添了濃鬱的印度風情。
現代科學認為這同波的頻率與共振有,頻率越高(快)穿透某種物質的能力就越弱。沉靜而舒緩的音樂可以對人體產生更深切的影響。在必要的時候,我們自我調節的本能會幫助我們尋找並專注於使自己感到舒適的聲音。在意識的推動下,腦波就會盡快同這聲音的頻率達成一致而產生共振。這樣,大腦更為持久地發出阿爾法波,人就會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之中。這樣的放鬆狀態無疑對睡眠的作用也是直接的,這也是瑜伽練習環節中必須要安排休息術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