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1 / 3)

文學流派的生成,往往是文學繁榮發展的一種標誌。眾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構成了文學園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麵。在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諸多不同性質的流派,涵蓋了新文學的各種文體(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領域,均出現了不同性質、不同派別的創作流派)。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文學眾多的流派當中,“兩浙”作家在其中所起的主導與引領作用則是十分明顯的。他們分別以各自不同的文學理念、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創作方式進行創作實踐,推動了新文學的發展。

在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上,由“兩浙”作家主導和引領的小說流派,主要有早期的“鄉土小說”、“自我抒情小說”、“左翼小說”、“新感覺小說”和“後期浪漫小說”等。在早期的“鄉土文學”中,魯迅被公認為新文學“鄉土小說”的開創者。他的《孔乙己》、《故鄉》、《風波》等小說,被稱為早期鄉土小說的代表之作,為鄉土小說創作作出了表率。魯迅還為新文學的“鄉土小說”進行了內涵的界定:“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麵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因此也隻見隱現著鄉愁,很難有異域情調來開拓讀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在這裏,魯迅為新文學的“鄉土小說”的創作建立了相應的規範,旨在通過鄉村記憶和鄉村想象,將處在轉型之中的中國社會風貌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麵前,有效地克服早期小說創作那種“幼稚”的“技術”,以及“往往留存著舊小說上的寫法和語調,而且平鋪直敘,一瀉無餘;或過於巧合,在一霎時中,在一個人上,會聚集了一切難堪的不幸”的寫作弊端。周作人在1923年連續發表《地方與文藝》、《舊夢》等文章,大力提倡“鄉土藝術”,主張“跳到地麵上來,把土地氣息泥滋味透過了他的脈搏,表現在文字上”,充分展現地方“風土的力”,並將“國民性,地方性與個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通過對民俗、民間歌謠的研究和發掘,引發了他有關“強烈的地方趣味也是‘世界的’文學的一個重大成分”的論斷,這對推動鄉土文學的發展,乃至整個新文學的建設與發展,其主導和引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的指引。茅盾更進一步地深化了鄉土文學、鄉土小說的創作要求。正是在“兩浙”作家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鄉土小說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成為新文學創作的一大流派。

鬱達夫所創立的“自敘傳”體“自我抒情小說”,也是新文學小說創作的重要流派。從出版小說集《沉淪》開始,鬱達夫“自敘傳”體係列小說的問世,無論采用何種人稱、身份來進行敘述,都脫離不了自己身世的影子。他的小說直接取材於自己的生活經曆,重點抒發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真切感受和主觀情懷。。因此,在新文學小說發展史上,鬱達夫是率先提出將作家的“我”與小說中的“我”完整和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作家,也是率先將“自我”、“自我抒情”提高到小說創作至高無上地位的作家。他的小說創作重點在抒發自我情感、主觀情懷上,而不在單純的反映社會,提出一般性的社會人生問題上。同時,他的小說創作還完成了自我抒情由直接抒情到塑造自我抒情主人公的重要轉變,提出了相應的“抒情對象化”的藝術規範,從而引領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創作的發展潮流,推動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縱深發展。如新文學之初的“寄托小說”、“身邊小說”的問世,以及大量的日記體、書信體小說的問世,都表明自我抒情小說創作能夠典型地反映五四青春時代的蓬勃朝氣和現代中國人渴望自由的偉大心聲。鬱達夫的自我抒情式小說創作,影響了新文學的眾多作家,開創了新文學小說文體“自我抒情小說”的範型。

在“左翼小說”創作流派中,茅盾無疑是一位重要的引領者。他的小說以“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社會曆史內容”,對時代、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反應,力圖以“宏大敘事”的藝術方式,反映時代和社會現實的全貌,從而糾正了部分左翼作家片麵地理解與表現革命的創作傾向,開創了以“社會剖析”為主導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特征的小說範型,並由此提出了相應的藝術規範。在左聯成立之後,茅盾以自己親身的創作實踐,影響了一大批左翼青年作家,使他們的創作能夠更加自覺地從時代環境和社會關係的影響上,來把握與描寫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諷刺和批判社會現實的醜惡。特別是他所強調的社會結構剖析與心理分析相結合的小說創作主張,更是促成了“左翼小說”觀念和藝術樣式多樣化創作局麵的形成,使“左翼小說”在新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同時,“兩浙”作家在左聯作家群當中也是骨幹,殷夫、柔石、樓適夷樓適夷(1905-2001),原名樓錫春,字建南,浙江餘姚人,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掙紮》、《病與夢》、《鹽場》、《死》等,其中有的作品曾被魯迅、茅盾推薦譯成英文。、徐懋庸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榮,浙江上虞人,現代作家。1934年春加入左聯,負責左聯刊物《新語林》、《太白》、《芒種》的編輯工作。主要作品均收入《徐懋庸選集》、《徐懋庸雜文集》中。等人的創作,也是引人注目的。

在30年代出現的“新感覺小說”流派中,“兩浙”作家,如穆時英、施蟄存等,以其特有的都市書寫的藝術風格,形成了新文學都市小說創作的審美傳統。穆時英開創了新文學真正意義上的都市小說,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首次被正式納入新文學的藝術審美視閾。他的那種充滿現代意味的藝術表現和傳達,在當時就被稱為“穆時英筆調”、“穆時英作風”,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和模仿。施蟄存則是開了都市心理分析小說創作之先河,有意識地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來創作都市小說。他的《梅雨之夕》可謂是典型的都市心理分析小說,亦被認作是中國新文學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山之作。這類小說注重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深入挖掘人的微妙心理感覺活動,展現都市人們被壓抑和被異化的心理意識,如小說《魔道》中寫主人公的變態心理,就籠罩著一種神秘的意味。作者運用意識流的方式,通過自由聯想,展示出主人公的懷疑、恐懼和性的潛意識。同時,施蟄存還將這種藝術創作方法運用到了曆史小說創作領域,如《石秀》,就通過心理分析方式,表現出了性欲與倫理的衝突。《將軍的頭》也同樣如此,注重將種族意識與色欲情感的尖銳衝突展示在人們的麵前,引人深思。在“新感覺小說”流派中,“兩浙”作家成功的藝術創新實踐,推動了新文學現代主義藝術的深入發展。

40年代出現的“後期浪漫小說”流派,與前期的浪漫小說創作有所不同,其特點是在注重主觀抒情的同時,更加注重形上色彩的生命體驗和心理感悟式的藝術表現與傳達,故又有人將“後期浪漫小說”看作是“後期現代派小說”。在這當中,“兩浙”作家的小說創作,顯得格外突出,主導和引領著這股創作流派的發展。像徐的小說創作就透露出一種先鋒性的特色。盡管他的小說善於編織奇幻虛渺的愛情傳奇,努力做到雅俗共賞,但就他的小說創作特點來說,仍然極具藝術創新價值。他的敘述注重象征性的寓意,善於以“我”的生命感悟方式,將人物心理、性格展示出來,使小說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具主觀情感色彩。無名氏無名氏(1917-2002),原名卜寶南,後改名卜乃夫,又名卜寧,江蘇揚州人。雖不是浙江人,但他一生有相當一段時期在杭州度過,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主要作品有《北極風情畫》、《塔裏的女人》、《海豔》、《無名書》等。也是“後期浪漫小說”流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說具有存在主義的哲學意味,注重生命的深層體驗和思考。在藝術表現上,他善於在大喜大悲的情感漩渦中,以浪漫主義抒情方式展示人生的悲歡離合,大段大段的心理剖析與詭譎神秘的故事情節糅合在一起,凸現出了浪漫小說所具有的巨大敘述張力。他的小說創作充滿情感張力,其特點是張揚個性,書寫美的極致、醜的極致、善的極致。他筆下的人物總是處於高度的緊張之中,思想感情也總是處於從高峰跌下深淵,又從深淵躍上高峰的大幅度跳躍之中。“就藝術野心來說,無名氏就是要通過浪漫主義極度誇張渲染的手法,直逼生命的兩極狀態,考驗人類精神所能達到的最高最後的境界,即寫出生命可能的境界。誠如無名氏自己所說:“具最高覺解者,精神本處峰巔,其他精神相形之下,隻見其小、其卑。誰迷誰不迷,覺者自知。無論如何,絕不能使不迷者複迷。無名氏的浪漫敘述,體現了一種大江直瀉而下衝決一切的狂放,乃至無節製的喧囂之氣勢,給予讀者陌生、新奇的閱讀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無名氏是一個勇敢的向藝術極限挑戰的作家。初登文壇之時,《北極風情幽》和《塔裏的女人》就以獨特的筆致而為時人所喜愛。用極端之筆寫極端之文,無名氏的小說創作始終貫穿著這種生命極致的精神,具有一種形上的存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