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3 / 3)

1924年在北京成立的“語絲社”“語絲社”的成立,與“兩浙”作家的關係比較密切。據史料表明,《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因受到新月派的排擠而辭職,魯迅和周作人均支持他另辟蹊徑,於是在1924年11月7日正式出版《語絲》周刊,成立“語絲社”。,也是新文學的一個重要社團。“周氏兄弟”(魯迅與周作人)通常被認為是“語絲社”的主將,而《語絲》的諸多撰稿人當中,“兩浙”作家則是其中的主力,除“周氏兄弟”之外,還有像錢玄同、孫伏園、孫福熙、俞平伯、章廷謙(川島)章廷謙(1901-1981),字矛塵,筆名川島,浙江紹興人,現代散文家。在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時,旁聽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並開始文學創作,與魯迅交往密切。著有散文集《月夜》,雜文《夜的荒唐》、《人的叫賣》等。、柔石等。《語絲》的編撰與《新青年》有些淵源,在堅持“思想性”(即“思想革命”)方麵,“語絲”派的作家是十分執著的。語絲社繼承和發揚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學的傳統,堅持魯迅一貫倡導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創作方針。正如周作人所說:“我們隻覺得現在中國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界太是沉悶,是一種不愉快,想說幾句話……我們並沒有什麼主義要宣傳,對於政治經濟問題也沒有什麼興趣,我們所想做的隻是想衝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渾濁停滯的空氣,我們各人的思想盡自不同,但對於一切專斷與卑劣之反抗則沒有差異。我們這個周刊的主張是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周作人:《〈語絲〉發刊詞》,《語絲》創刊號1924年11月。“語絲社”成員的創作成就主要集中在散文、雜文方麵,形成了被譽為“語絲體”的流派。的自由思想,從而大大拓展了現代散文的思想與藝術的表現力。

在新詩史上,誕生在美麗的西子湖畔的“湖畔詩社”,其主要成員除汪靜之外,其他三人--馮雪峰、應修人、潘漠華均是“兩浙”作家。他們四人合集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等詩集。他們以專作愛情詩而聞名,被稱為“湖畔詩人”。他們的詩歌反映出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青年人對自由、愛情的純美追求。詩的風格天真、清秀、浪漫、開朗,豐富了白話新詩的創作內涵。

《新月》封麵

新月社雖然一開始並不是純粹的文學社團,但它前後兩期的主要活動均與新文學有關(主要是與新詩創作有關)。作為創始人之一的徐誌摩,是前後兩期新月社的中堅,在反對過於“歐化”的新詩創作過程中,他致力於新詩藝術形式的探索和創新。與聞一多一樣,他也主張“理性節製情感”式的創作,倡導新詩格律化,改變早期白話新詩創作當中過於顯露主觀意誌,形式過於無拘無束的現象,並借鑒戲劇對白與獨白的表現方式,展現詩人的主觀情懷。在後期,為糾正前期新月社鼓吹“新格律”而出現“可怕的流弊”和“危險”的現象,他與陳夢家一道,又大力主張新詩創作要“忠實於自己”,要“回到內心世界”,注重抒情詩的創造,使之有別於同時期中國詩歌會所鼓吹的“戰鬥”的詩--使詩歌創作過於意識形態化。在新文學的建設與發展史上,新月社所提出的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尤其是在對新詩的藝術提升方麵),所作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30年代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兩浙”作家也是該組織的中堅。魯迅、馮雪峰、夏衍、柔石均是左聯籌備小組十二成員之一。。後來夏衍在回憶錄裏也證實了這一點,他指出:“左聯實行集體領導,而魯迅是旗手,是盟主……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這一點是左聯籌委會事先就與魯迅商量並征得他的同意的。在左聯成立大會上,魯迅作了專門的講話,對左聯的發展方向和工作方針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茅盾也是左聯的重要成員,他參與左聯的日常工作,後擔任行政書記,並且以自己豐富的創作,顯示了左聯文學的“實績”。在整個左聯的活動中,“兩浙”作家的參與度、活躍性、影響力都是十分顯著的。

在新文學的其他社團裏,如淺草社、沉鍾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兩浙”作家的參與度雖然不高,但所給予的支持則是具有相當的力度的。如魯迅在對這些社團的支持中,扶掖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像高長虹、台靜農、尚鉞、李霽野、韋素園、曹靖華、韋叢蕪等,對他們的創作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周作人、茅盾、鬱達夫在對新文學十年的小說、散文等創作情況的總結時,也對這些新文學社團及其文學創作給予了高度的讚譽。這些都說明在新文學社團的組建、發展過程中,“兩浙”作家所起的中堅和擔綱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他們是促進新文學健康、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