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2 / 3)

現實主義創作要求從分析社會現實異化現象入手,高度關注現實異化給社會人生帶來的諸多問題。譬如,貧富對立問題、封建禮教迫害問題、婚姻愛情問題,以至先覺者與眾多的不覺者的悲劇衝突問題等等。為使新文學在生成之初就能夠獲得廣泛的反響,在最初的創作中,“兩浙”作家主要的還是表現當時人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像劉大白的《田主來》、《賣布謠》等新詩創作,浙東“鄉土作家”群的創作,都秉持了現實主義的文學理念。特別是浙東鄉土文學創作,在描寫記憶中的故鄉情形時,雖然也十分注重故鄉的地方風物、風俗人情的描繪,但這並不是他們所要表現的中心,而是現實異化下的中國農村與城市發展不平衡現狀的深刻透視。應該說,“兩浙”作家對現實異化的主題提煉,揭示出了現實社會所存在的貧富對立、富人壓迫窮人的社會黑暗現象。創作的藝術表現手法雖然是幼稚的,平白淺顯的,但蘊含其中的現實主義精神魅力並不在單純的藝術表現上,而是在揭示社會現實異化當中--那種人們普遍熟悉的情景,特別是從中流露出來的暴露社會現實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是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世界的,它顯現出了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始終都沿著一個主軸在不斷地深化發展。譬如,茅盾後來對現實主義的時代性、社會性、宏大敘事性的強調,就更進一步地深化了新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創作實踐中,茅盾也十分注重對現實主義的這種精神的貫徹落實,從而推動了新文學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深入發展,使之成為新文學的一種主導型思潮。

在“兩浙”作家的創作實踐中,對浪漫主義思潮的宣傳與推動,主要還是體現在對自我抒情的大力提倡方麵。鬱達夫對浪漫主義的解釋是:“大抵是熱情的、空想的、傳奇的、破壞的。這一傾向在文學上的表現,就是浪漫主義。以充分的主體感悟方式、強烈的自我抒情風格,展現主體對現實的認知,這在新文學生成當中,最為突出的是創造社諸成員的創作。作為創造社主將之一的鬱達夫,在創作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又最具代表性。他的創作抒發了一種苦悶焦灼、彷徨無主的時代情緒,表現了曆史現代化進程的艱難性和曲折性特征,代表了新文學浪漫主義對時代負麵的認識和對時代弱者形象的塑造方麵的藝術特點。正如В.萬斯洛夫所說:“浪漫主義無論怎樣表現,其特征就是對現實的深刻不滿,理想觀念和存在的根本不相符合。在特定的曆史時代,那種失去了終極關懷的人生苦悶、消沉,甚至是頹廢、頹唐的心理情緒,也在時代的上空中彌漫,給人以生之艱難、生之壓迫的痛感。這種情緒使新文學在浪漫主義思潮層麵上生成,主要就是表現出了苦悶、憂鬱、哀怨、飄零、孤獨、頹廢等方麵的情緒特征。

鬱達夫創作的浪漫主義特色及其所顯示出來的情緒張力和思想深度,主要體現在對“零餘者”形象的塑造與對“性”和“情欲”的表達上。類似於俄國文學史上“多餘人”的“零餘者”形象係列,可以說是鬱達夫通過浪漫主義的自我抒情方式,表達他對近代中國社會人生的曆史命運的深刻認識與體驗,即集中地展現了他對於“弱中國子民”在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文化轉型中所遭遇的精神痛苦與曲折的心路曆程,反映出了五四時代背麵的諸多精神特征。在鬱達夫的小說中,“零餘者”是“弱中國子民”。從《沉淪》開始,到《茫茫夜》,到《過去》、《迷羊》,到《她是一個弱女子》,性的苦悶、情欲的追求,也一直都是鬱達夫所著意表現的主題。在他的筆下,性、情欲無處不在,而且多表現為不正常的變態的情欲,呈現一種被極度壓抑後的畸形欲望的狀態。鬱達夫沿著這種主題思路,展現了對封建虛偽道德的反抗,抒發了以“個性解放”為代表的浪漫情懷。

其他“兩浙”作家的創作,也有不少是遵循浪漫主義創作原則來開展自己的創作的。如倪貽德就喜歡用悲抑的調子哀歎自己“世的漂泊”特別迷醉與“愛而不得”的“漂泊的孤獨者的煩惱”。《花影》、《歸鄉》以一對表兄妹之間愛情的流逝為基礎,抒寫了愛情流逝之後主人公的感傷、孤淒的情緒。這種以“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出來”,隻求“世人能夠了解我內心的苦悶就對了”的浪漫主義創作,其特點是把對現實人生的感知進行大膽的誇張。即便是到了40年代,徐的創作也還是對浪漫主義情有獨鍾。他以大眾傳奇式的浪漫主義,表現人性善惡的多重性、複雜性;以奇幻虛渺的浪漫想象,寫出亂世男女充滿神奇的愛情故事。其中浪漫主義色彩極濃的情愛和性愛描寫,則表現出了他對生命意義與高尚情愛、性愛同構性互動與融合的深刻理解,凸現出生命的無常性與嚴峻性互動與融合的特點,從中展現出他對理想愛情、理想人性的執著追求。不過,相比20年代“兩浙”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他的創作沒有那種“少年維特”式的煩惱,也沒有鬱達夫式的那種時代傷感情緒。普實克在論述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時指出:“可以肯定的是,主觀主義、個人主義和悲觀主義以及對生活悲劇的感受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反抗的要求,甚至自我毀滅的傾向,就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直至抗日戰爭爆發的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最突出的特點。有一個事實無疑也典型地代表著當時時代的情調,即新的青年一代曾把《少年維特之煩惱》奉為他們的聖經……它反映了歐洲浪漫主義的偉大作品是怎樣在中國的革命青年中找到同類的精神和情調的。它證明了,中國的情調在很多方麵會讓人聯想到歐洲浪漫主義情調及其誇大的個人主義、悲劇色彩和悲觀厭世的感受。雖然自我世界的浪漫主義抒情也表現了某種形上的非理性感受,但更多的還是一種被主觀主義、悲觀主義、個人主義混合誇大了的主觀情懷。

在新文學發展史上,真正具有類似於西方現代主義創作特征的,要算20年代中期出現的新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和三四十年代出現的“現代詩派”和“九葉詩派”所反映出來的現代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