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戲劇家、電影藝
術家夏衍(1900-1995)
夏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作家,中國電影運動的先驅者。1915年被保送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現浙江大學)。受五四運動影響,參與發起浙江省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浙江新潮》(初名為《雙十》),以宰白筆名,發表隨感錄,後保送日本留學。1929年與鄭伯奇等人成立上海藝術劇社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口號,鼓動無產階級戲劇運動。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為主要負責人之一。1932年與阿英、鄭伯奇等人入電影界,創作了《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時》、《春蠶》等電影劇本。後主要從事戲劇創作,重要作品有《賽金花》、《自由魂》(後名為《秋瑾傳》)、《心防》、《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等。於1936年創作了轟動一時的“諷喻史劇”《賽金花》。雖然在當時的曆史境況下,主要還是出於“宣傳”的目的,但卻創造出了“曆史劇”這一新文體,即借古喻今,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中,“表達一點自己對政策的看法”。盡管在藝術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時代傳聲筒”的特點,但也使人們能夠從曆史劇的創作中,充分地感受到了曆史與現實一脈相承的內在關聯性。到了創作《上海屋簷下》時期,他的戲劇創作開始日趨成熟。他善於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在典型環境中刻畫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將當時的時代特征反映到劇中人物身上”,描繪他們對時代感受的“內心活動”。在抗戰時期,夏衍創作的《心防》、《一年間》、《愁城記》、《水鄉吟》、《離離草》、《芳草天涯》等劇作,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新的突破和發展。其特點是賦予了戲劇文體以“史劇”的內涵。如《芳草天涯》,就突破了當時戲劇創作政治宣傳模式的束縛,而是注重展現人物的內心複雜的情感活動,表現出了現代知識分子理想與現實衝突的心理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夏衍的戲劇創作,推動了中國現代戲劇由情節劇向性格劇、心理劇發展的進程。
電影作為工業文明時代的藝術產物傳入中國之後,很快就被處在新文學前衛位置的“兩浙”作家所青睞。張石川、陳大悲、夏衍、袁牧之、沈西苓、史東山等人,在電影方麵,特別是在電影文學文體的開拓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在中國電影的初創時期,張石川張石川(1899-1954),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寧波人,導演、電影事業家,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13年與鄭正秋合導《難夫難妻》,1916創辦幻仙公司拍攝名片《黑籍冤魂》;1922年創辦明星影片公司任總經理兼導演;1923年導演名片《孤兒救祖記》。其後導演中國第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及《脂粉市場》、《壓歲錢》、《啼笑因緣》、《空穀蘭》等共計150餘部影片。所導的影片題材、類型多種多樣,導演手法平易樸實,故事性強,為開拓中國電影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陳大悲從1927年開始,也把精力轉向電影事業,陸續撰寫了有關論述國產影片和電影表演方麵的文章,為電影文學這一新型文體和藝術類型,進行了理論方麵的探索。1933年,他創作了電影劇本《到上海去》,由天一影片公司攝製;1939年在上海,他又創作了電影劇本《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由新華影片公司攝製;後又作電影劇本《紅花瓶》,由無聲影片公司攝製。以後,他還分別創作了電影劇本《關雲長忠義千秋》、《西施》、《潘巧雲》、《新秋海棠》等。他善於從中國曆史和文學中取材,在電影劇本創作民族化方麵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夏衍是以左翼作家的身份介入電影事業的,曾擔任上海老資格的電影公司“明星電影公司”的編劇顧問,主張運用電影這一新型的藝術樣式,來向廣大民眾宣傳進步思想。他先後創作了電影劇本《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時》,並將茅盾的小說《春蠶》改編成了電影。他的《時代兒女》、《脂粉市場》、《自由神》、《壓歲錢》等電影劇作,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同時也以較為成熟、精湛的藝術表現,為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和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牧之袁牧之(1909-1978),原名袁家萊,浙江寧波人,現代劇作家、電影藝術家。1934年加盟電影通片公司,寫出了第一部電影劇本《桃李劫》,並在其中飾演了他的第一個銀幕形象,緊接著又主演了《風雲兒女》。1935年自編自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同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編導了影片《馬路天使》,爾後,又主演了《八百壯士》。到延安後,曾到蘇聯學習考察,編導了大型曆史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建國後,擔任東北電影廠廠長,生產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多集有聲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第一部故事片《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沈西苓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浙江德清人,電影藝術家。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左聯,並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擔任美工師、導演,創辦了左翼電影理論刊物《電影藝術》。代表作品有《女性的呐喊》、《十字街頭》、《船家女》、《塞上風雲》等。
的電影文學創作和電影編導,也基本上是沿著夏衍的路子而來,同時他們還往往是以自己的親身演出實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電影事業。史東山史東山(1902-1955),原名史區韶,浙江寧海人,電影編導。1920年入上海影戲公司擔任美工師。其所編寫的電影劇本《柳絮》(即《楊花恨》),被公司選中,讓他兼任導演,大獲成功,由此走上電影編導道路。主要作品有《同居之愛》、《奮鬥》、《人之初》、《青年進行曲》、《八千裏路雲和月》等。的電影編導,十分注重尊重電影特性,善於運用電影語言來展示電影藝術的魅力。如他所創造的“注意圖案”和“光線的遠近”電影藝術表現手法,就大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藝術表現力,風格也極為簡潔明快。
在新文學史上,“兩浙”作家的文體革新理念,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他們以前衛的姿態,始終保持著先鋒作家獨有的探索熱情,總是善於將一些純粹的個人化的藝術先鋒元素,轉化為整體性的新文學新文體的革新元素,使之潛植在新文學發展的整體構架之中,並以一種先鋒性的藝術表現,展現出“兩浙”作家對曆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方麵的深刻體察,進而完整地體現出“兩浙”作家超越於傳統之上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