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代中後期至40年代,“兩浙”詩人像艾青、穆旦,則是更進一步地提出了詩體革新的主張。艾青從印象畫派那裏獲得創作新詩必須重視內心的“感覺”和“感受”的啟悟,注重抓住刹那間的心理感覺和感受所產生的新穎印象,通過藝術渲染,用恰當的詩句將其表現出來。從中引發對抒情對象的多層次聯想,創造出具有廣闊象征意義的感覺意象。艾青還倡導新詩自由體,主張新詩應具有“散文美”那種自由度。他說,新詩自由體是“新世界的產物”,它“受格律的製約少,表達思想感情比較方便,容量比較大--更能適應激烈動蕩、瞬息萬變的時代”發展的需要,並“富有人間味,它使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在這種革新理念的指導下,艾青創作了大量的自由體的新詩,其特點是自由奔放而不落俗套,在詩形的不斷變化中獲得情感的有序化抒發。艾青對新詩體的大膽實驗,豐富了中國新詩的創作實踐。穆旦的新詩體革新理念與艾青有所不同,其反叛的色彩比較濃。不同於早期白話新詩那種鼓吹強烈的自我情感抒發,突出新詩體的主觀抒情特征,穆旦則強調了新詩體建立在“對立”與“崇高”之美基礎上的抒情張力作用,認為新詩體隻有在理想與現實、主觀與客觀、內容與形式、表現與再現的對立衝突形式中,才能獲得抒情的深度。麵對後期新月詩派、現代詩派愈來愈重視傳統意象、傳統意境的點化作用,穆旦堅持自己的新詩體革新理念,反對“風花雪月”式的抒情寫意,也堅持“不用陳舊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來創作新詩,而是大力提倡新詩的“非詩意”辭句,提倡“詩的形象現代生活化”。在穆旦看來,新詩體是“白話的”,而非“文言的”,這不僅僅隻是表現在新詩的語言維度,同樣表現在新詩的意象構築上。。可見,穆旦的新詩革新理念,是富有先鋒性特質的,從而成為新詩藝術現代化的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標誌。
在散文文體方麵,“兩浙”作家的文體革新理念也是首屈一指的。例如,魯迅在雜文體、散文詩體等方麵的開拓,創新特征就十分突出。周作人對“美文”的大力提倡,就大大提升了現代散文的藝術品格。夏衍的報告文學創作,引領了現代紀實性散文創作的潮流。可以說,“兩浙”作家在促進現代散文新文體的構建和發展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他本人就分別為新文學開拓了“雜感”式的雜文體和“獨語”式的散文詩體兩個最主要的散文文體。在他看來,寓莊於諧,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雜感”式的雜文體,更能適應他對中國曆史、文化、社會和現實人生所開展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特別是對中國社會、人生的醜惡現象所作出的“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而“獨語”式的散文詩體,則能夠充分地展示他“難於直說”的內心奧秘,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排遣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毒氣”與“鬼氣”。
周作人對現代散文文體的理論貢獻也是巨大的。1921年6月,周作人發表《美文》一文,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學性散文的曆史地位。他在文章中大力提倡“美文”創作,強調現代散文“敘事與抒情因素並重”,從而擴大了現代散文的創作題材,大大增強了現代散文的藝術表現力,“給新文學開辟了一塊新的土地”。他開創的“閑適體”散文、“言誌”派散文,追求散文創作的“調和”審美之道,主張自由抒寫與含蓄的“澀味”的調和,平實與奇警、雅與俗、情與理的調和,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充分展現散文書寫的從容、閑適、衝淡、自由的風格和境界。在“語絲體”散文創作流派中,除了魯迅、周作人之外,孫伏園孫伏園(1894-1966),原名孫福源,浙江紹興人,現代作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曾擔任《國民公報》副刊編輯,後又出任號稱“五四時期四大副刊”的《晨報副刊》主編。魯迅的著名小說《阿Q正傳》就是他親自編輯刊發的。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尤以撰寫遊記馳名文壇,主要作品有《伏園遊記》、《山野掇拾》等。、孫福熙孫福熙(1898-1962),字春苔,又名春台、壽明齋、丁一,孫伏園之弟,浙江紹興人,現代作家。曾留學法國,學習繪畫藝術,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春城》,散文集《歸航》、《三湖遊記》等。的散文革新理念和創作成就,也是比較突出的。不同於“語絲體”其中以議論見長的散文,他們使“語絲體”散文則是極富有抒情小品的藝術意味。魯迅後來在評論“語絲體”散文時,也肯定了“語絲體”散文“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的特色。另外,在將報告文學(Reportage)作為現代散文的新文體方麵,“兩浙”作家的開拓性貢獻也十分突出。夏衍、曹聚仁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現代作家。早年曾得到陳望道、朱自清、李叔同等名師指點,後又與魯迅交往甚密,受到魯迅讚譽。抗戰後做戰地記者,寫了不少優秀的戰地報道,後移居香港,任《星島日報》主筆。主要作品有《魯迅評傳》、《現代中國戲曲影藝集成》等。的報告文學和戰地報道,都是這一文體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夏衍創作的報告文學《包身工》,其特點是將新聞紀實與文學敘事相結合,用細膩、感人、真實的文學描寫,揭示出了包身工們悲慘的身世和生活真相,從而使這一散文文體以新聞性、紀實性和文學性的特點,吸引了大批的讀者,促使了新聞與文學的聯袂與合作,開辟了散文創作的一種新文體。
在新文學發展史上,“兩浙”作家對戲劇、電影文學文體的革新,也走在時代的前列。在中國現代戲劇發展史上,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一說生於天津,祖籍平湖),現代詩人、戲劇家、作家、音樂家、美術家、教育家,一代高僧。早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創辦“春柳劇社”,演出的話劇有《黑奴籲天錄》、《茶花女遺事》等,為中國現代話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最早提倡話劇的人。他在東京創辦的“春柳劇社”是中國最早的話劇社,他所扮演的劇中人物,曾轟動日本劇壇。他對戲劇也極富研究,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春舫、張石川、陳大悲、夏衍、袁牧之、沈西苓、史東山等人分別對戲劇和電影文體進行了開創性的拓新。鑒於話劇是“舶來品”的特點,為使這一劇種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欣賞,宋春舫宋春舫(1892-1918),浙江湖州人,生於上海,現代劇作家。留學法國期間,對戲劇發生了濃厚興趣,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法文係教授。在五四時期的“戲劇大討論”當中,他以留學歐洲的學者身份參與這場大討論,發表了二十多篇有關戲劇的文章,後結集為《宋春舫論劇》一書,為改良舊戲,推動新戲的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同時,他還創作了獨幕劇《一副喜神》等。在話劇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都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他力排眾議,提出了較為客觀、公允和穩重的戲劇發展觀。他認為舊戲必須要進行革新,因為它不能適應時代審美發展的需要,而新戲(當時稱之為“文明新戲”)也必須得到穩健的發展。他主張通過理論上引進、研究,創作上模仿、借鑒,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新戲。他寫於1919年的《小劇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一文,是現代戲劇史上第一篇介紹與倡導“小劇院”運動的文章,為中國現代戲劇的規範化發展,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陳大悲陳大悲(1887-1944),浙江杭州人,現代劇作家。曾留學日本,專攻戲劇,是早期戲劇社團“春柳社”和“進化團”的重要成員。針對文明戲的衰落,他提倡愛美劇(Amateur),與沈雁冰、歐陽予倩等人創辦了《戲劇》月刊,發表了大量的戲劇方麵的文章;同時又與李健吾等人組織北京實驗劇社利用劇場實驗,研究關於戲劇的各種理論,推動了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他的主要作品有《浪子回頭》、《美人劍新劇》、《英雄與美人》、《幽蘭女士》等。也是如此,在戲劇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齊頭並進,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他對“愛美劇”(Amateur)的大力提倡,為克服“文明新戲”所產生弊端,推動現代戲劇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他曾參考美國關於“小劇場”的論著,撰寫了長文《愛美的戲劇》,主張以“導演製”當時稱為“舞台監督製”。替代當時流行的“明星製”,提出要以“導演”為中心,將劇作家、演員,以及舞美,形成一個係統整體,完整地展現現代戲劇的“劇場藝術”。陳大悲的戲劇理論和實踐,為革新現代戲劇文體,推動中國現代戲劇朝正規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