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都市文化反觀的維度來展開都市想象與都市書寫,“兩浙”作家突出了對都市異化進行批判的特點。由於現代都市迅速膨脹,都市文化開始呈現自身的特點。以上海為例,上海都市文化是以現代的工業化、商業化都市為特征的。上海外灘的改造、工商經貿的國際化,以及由現代化所帶來的南京路的繁華,都構成了上海大都市的獨特文化風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現代消費文化環境。
“兩浙”作家的都市想象與書寫,善於依據這種消費文化特點,展示奇異的都市文化,總是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和心理,都市在這種環境中往往展現為這樣一種鏡像:
這些椅子似乎從來不會被同一屁股坐上一刻鍾或二十分的,然而亦似乎不會從來沒有人光顧,做了半天冷板凳的。這邊,有兩位咬著耳朵密談;那邊,又是兩位在壓低了嗓子爭論什麼。靠柱子邊的一張椅子裏有一位弓著背抱了頭,似乎轉著念頭:跳黃浦江呢,吞生鴉片煙?那邊又有一位,--坐在望得見那魔法的紅色電光記錄牌的所在,手拿著小本子和鉛筆,用心記錄著,像畫“寶路”似的,他相信公債的漲落也有一定的路的。
--茅盾:《交易所速寫》
交易所也許隻是當時上海都市的一個特有象征,但給予人們心靈的感受,則是另一種滋味。借用茅盾小說《虹》的主人公梅的話說:“上海當然是文明的都市,但是太市儈氣,你又說是文化的中心。
現代著名作家施蟄存
(1905-2003)
不錯,大報館、大書坊,還有無數的大學都在這裏,但就這些就是文化嗎?一百個不相信!這些還不是代表了大洋錢、小角子,拜金主義就是上海的文化。”
穆時英穆時英(1912-1940),筆名伐楊,浙江慈溪人,現代作家。在上海讀大學時開始創作小說,1930年春在施蟄存主編的《新文藝》上發表《咱們的世界》、《黑旋風》等小說,1932年陸續發表《公墓》、《夜總會裏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小說,影響甚大,被稱為“中國新感覺聖手”。此後,他繼續探索新感覺派的表現手法,1934年出版第三部小說集《白金女體塑像》,創造了上海灘商業性刊物所歡迎的時髦文體--“穆時英筆調”。、施蟄存施蟄存(1905-2003),筆名安華、薛蕙、李萬鶴,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作家。在上海讀大學期間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32年主編《現代》,以寫作《鳩摩羅什》為契機,有意識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進行小說創作,是30年代現代派小說的傑出代表。等人的小說創作,則是以另一種方式展現都市的風景,即以展示以上海為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的光怪陸離之現象,以及現代都市人變異的心理世界的方式,來展現人們對現代都市文明之“惡”的感性認識和心理體驗。
對於都市文明,穆時英寫出了都市這樣一種瘋狂的鏡像:
上了白漆的街樹的腿,電杆木的腿,一切靜物的腿……revue似的,把擦滿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來的姑娘們白漆的腿的行列。
--《上海的狐步舞》
這是個肉欲的世界,連意象都充滿了肉的氣息。請喝白馬牌威士忌酒……吉士煙不傷吸者咽喉……亞曆山大鞋店,約翰生酒鋪,拉薩羅煙鋪,德茜音樂鋪,朱古力糖果鋪,國泰大戲院,漢密而登旅社……
--《夜總會裏的五個人》
穆時英以羅列大量的物質形態來表現他對上海大都市的感覺。這顯然是一個充滿欲望的都市,流淌著情欲和物欲。在《夜總會裏的五個人》中,穆時英對病態的都市風景進行了細致的刻畫,盡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都市的畸形繁榮,使人認識到“十裏洋場”的上海大都市,乃是“上帝進地獄”、“法官也想犯罪”、“不想做賊的人也想偷東西,頂爽快的人也滿肚皮是陰謀,基督教徒說了謊話,老年人拚著命吃返老還童藥片,老練的女子全預備了Kissproof的點唇膏”的場所。在那裏,活躍著各式各樣的人群,各自沿著自己的生活軌跡在忙碌著、掙紮著。雖然穆時英展示的是他對上海大都市的直觀感覺,然而,在這種直觀的感覺當中,也寄寓著他對上海大都市的一種形上認知。不然的話,他也就不會那麼執著地將現代人,特別是現代都市人那種悲哀的心境,如此細致地描繪出來,展示在人們麵前,進而在心靈的層麵上,真正地使人感受到現代都市讓人在“精神上的儲蓄猛地崩墜下來,失去了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標準、規律、價值全模糊起來”。而施蟄存則是自覺地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描繪現代都市人複雜而變異的心理意識。《梅雨之夕》、《獅子座流星》、《春陽》、《魔道》等小說,深入到了現代都市人的內心世界,細致地展現出現代都市人敏感而無法把握的心理世界。對於生活在快速變異而又充滿巨大誘惑的都市人來說,意識壓抑和尋求快感是重疊在心靈世界中的。從特定的意義層麵上來說,宣泄壓抑的情緒,展現複雜、變異的心靈意識,也是對現代都市文明之“惡”的一種反抗。在小說創作中,施蟄存重點描繪了精神衰弱症、過敏症和怔忡症者的心理狀態:敏感、多疑、驚悸、幻覺、夢囈,而且多半與性的壓抑相聯係,具體表現在對現實的認識和行為方式上,往往是視美為醜,或視醜為美。
另外一部分“兩浙”作家,如章克標章克標(1900-2007),筆名豈凡、鄧小閑,浙江海寧人,現代作家、翻譯家。早年留學日本,學數學,回國後轉向文學創作,曾在《小說月報》發表小說,並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三十年代與林語堂合辦過《論語》雜誌,著有長篇小說《銀蛇》,由他主編的《開明文學辭典》,曾產生較大的影響。、蘇青蘇青(1914-1982),本名馮允莊,早年發表作品時署名馮和儀,後以蘇青為筆名,浙江寧波人,現代作家。上海淪陷期間曾與張愛玲齊名,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結婚十年》(正、續)、中篇小說《歧途佳人》、短篇小說集《濤》等,散文小品結集為《浣錦集》、《濤》、《飲食男女》、《逝水集》等。1955年因“胡風事件”入獄,從此沉寂,後平反,1982年於貧病交加中去世。、施濟美施濟美(1920-1968),筆名方洋,浙江紹興人,現代作家。在上海讀中學、大學。主要作品有《別》、《晚霞的餘韻》、《鬼日》、《莫愁巷》等。等人的都市書寫,或將“情愛”、“性愛”作為小說的書寫對象,或以都市女性的視角和內心體驗,來展現都市與人的關係。章克標的都市書寫直接以現代都市人的性愛為描寫對象,在展示性愛欲望的同時,也細致地刻畫出都市人變異的性愛心理。這不僅僅隻是為了消費需要,更重要的原因是“情愛”、“性愛”主題,最能對應和滿足被“物欲”弄得幾近發狂的都市人的心理需求,滿足都市人的消費欲望。這些唯美式的“情愛”、“性愛”描寫,整體性地突破了早期鴛鴦蝴蝶派那種“才子佳人”式的“情愛”、“性愛”格局,融進了現代都市人對“情愛”、“性愛”更多、更複雜、更深入的理解。蘇青、施濟美則是從都市女性的角度來觀察都市的。蘇青寫了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結婚十年》,寫出了現代女性如何掙脫都市“家庭主婦”的命運束縛,走上職業女性道路的經曆,從而描繪出都市女性艱難的人生奮鬥軌跡,展現出都市女性被命運捉弄而無奈的心理。施濟美筆下的都市女性則是不甘沉淪、不甘淹沒在世俗的物與欲的橫流之中,大都有一種反抗世俗的傾向,對上海的“大都市漩流”懷有一種“厭惡感和陌生感”,如《別》、《晚霞的餘韻》、《愛的勝利》等小說。同時,她的都市小說還寫出了都市知識女性對精神家園的守護,如《悲劇和喜劇》(原名《春花秋月何時了》)、《紫色的罌粟花》等;以及寫出現代都市下層婦女默默承受命運的悲慘遭遇,如《鬼日》、《莫愁巷》等。在新文學的都市書寫方麵,蘇青、施濟美都是比較早的開了都市女性書寫之先河的作家。她們往往是以自己置身於現代都市的親身經曆和生活感受,來描繪出“女性”這一性別文化代碼,如何被納入現代都市文化鏡像之中,又如何尷尬地獲得都市意識的心理過程,表現出了現代人、特別是現代女性進入都市文化圈時的一種矛盾心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