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天賦的,也就是說,人在智力上會有差別。有的人很聰明,有的人一般,有的會差一些。聰明的人學習起來領會得快,掌握得牢。而智力差的人學習起來就要費勁得多,所學知識領會慢,掌握得也慢。盡管人有聰明與愚鈍的區別,但是不學習就不可能獲得知識,則是共同的。《論語·季氏十六》中說: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說:“生下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習了以後知道了的是次一等,遇到了困難再去學的是再次一等,遇到了困難還不去學的就真是下等的了。”
這是孔子講人的天賦與學習的關係。孔子把它分為四個等級。上等的是“生而知之”。這就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就不學而知,不學而能,很有知識。這自然是超天才,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知識、才能不能是一個人頭腦中固有的,不可能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所以“生而知之”隻能是唯心的想法,是實際生活中不可能的。就是孔子本人,被稱為聖人,他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的,隻是喜愛古代文化,而努力探求它的人。聖人孔子都不承認是“生而知之”,那誰還能是全能、全知,屬於這種上等的呢?
第二類是“學而知之”。雖然說這不是生而知之,但是通過學習就能理解、掌握,可以說是我們所說的聰明人一類。其實,人們的知識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而獲得的。通過學習,由無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誰能不學就懂,不學就會呢?因為知識、技能不會與生俱來啊!所以無論你有多麼高深的學問,有多麼大的發明創造,有何等卓越的成就,哪個不是從小學開始上學,一級一級地深造的呢?誰沒有經過上學的階段?誰沒有受教於老師呢?正是因為人們懂得學而知之,所以從古至今,就有教育。到了今天,我們實行了全民的義務教育,讓人民群眾從小就受到應有的教育,使其“學而知之”,使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第三類是“困而學之”,這種情況也是不少的。“困”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困難、困惑,古代的注解為“有所不通”。這就是稟賦一般的普通人。他們在工作中,生活中,對一些知識或者技能不了解,感到了困惑,或者是遇到了挫折或困境。為了弄懂它,解決它,就學習,就求教,以解決問題。這在今天就更是經常的了。因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你原有的知識顯然就不夠用,就得經常學習,不斷地“充電”,所以就有繼續教育、在職進修、脫產培訓等。今天已經是終身學習的時代了。雖說是遇到困難,才想到學習,是迫於壓力不得不學的,好像有點兒被動,但他們畢竟是學了。他們通過學習來獲得知識和技能,這與“學而知之”是相同的,所以這實際上也還不錯。孔子對這種人也是持肯定態度的。知識是無限的,學習也就不能隻是一次性的,“困而學之”應該說在現實生活中也很普遍。
第四類是“困而不學”,這就是遇到了困惑,遇到了挫折,但還是不學習,這種人就確實是下等了,不學就不能掌握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當然生活中這種不學的人,隻可能是少數。在孔子的話裏,這最後一句是“民斯為下矣”,這裏的“民”就是平民,指普通百姓。意思是“困而不學”的就是下等的百姓了。為什麼說是普通百姓呢?因為在古代貴族是必須接受教育的,而平民則不一樣,學與不學,聽其自願。當然有的因溫飽還未解決即使想學也是不可能的。孔子這裏還是有激勵百姓求學的意思。
孔子所說的第三、第四類的情況,在今天也依然是存在的。有位老者看到當今科技的迅速發展,深感自己不學就會落後,因此雖然已經退休,年近古稀,但還是主動去電腦培訓班學習,用電腦寫作,用電腦上網查資料,用電腦發郵件,用電腦聊天。這位老者就覺得有了電腦,生活方便多了,真做到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因此,他退休後的生活更豐富了,與人的交流更多了,了解的事情更廣了。
孔子是這麼分類的,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是學而知之的,不管他是主動地學,還是遇到困難之後再去學習,都是通過學習來掌握知識,來提高自己的。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更要明白學習的意義,自覺地學習,來增強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知識,全麵提高自己的素質。
知識、才能不是頭腦中固有的,也不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生而知之”的這種超天才,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多數的情況是“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通過後天的學習,由無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雖說“困而學知”是遇到困難,才想到學習,好像有點兒被動,但他們畢竟是學習了,也是通過學習獲得了知識的。可見孔子總是鼓勵人們學習,來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