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思考是求知中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隻學不思,或思而不學都有其弊病。因此正確的做法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論語·為政第二》中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隻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隻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更加危險。”
這裏是孔子就“學”與“思”的關係所說的兩句話,後來成了名言。他這裏提倡的是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
問題是怎麼學呢?如果隻是記誦,隻是死讀,“學而不思”,那並不能學好。有個“書櫥”的典故就很能說明問題。
南北朝時期,有個叫陸澄的人,極愛讀書,知識非常廣博。當時被人稱作學問淵博的人。但是他讀《易經》讀了三年,也沒有弄通文章和字義。他想撰寫一本《宋書》,最終也沒有成功。所以有人就嘲笑他說:“陸澄是書櫥啊!”意思是書讀得雖然不少,但不能應用,僅僅是一個儲藏書籍的書櫃而已。而造成“書櫥”這種情況,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學而不思”,或者說思考得很不夠,這樣隻是記住了一些知識而已,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
這種隻學而不思考的人,往往辦起事來就很教條,就很愚蠢,因而被人嘲笑,常常被稱為“書呆子”。
我們學習的目的,不隻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習了,沒有思考的環節,那隻能是死記硬背,就很難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譬如我們學習營銷方麵的知識,就是要懂得營銷方麵的規律,去做好營銷工作。如果隻照著課本死記硬背有關的條條,而不結合市場的規律去思考,那顯然就會越學越糊塗。特別是有些來自於國外的理論,更不能不結合國情進行思考。學而不思,其結果是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學而不思”是很危險的,它使人隻記住一些教條而已,當拿著這些教條去實踐時就可能犯教條主義的錯誤。中國近代史就有過這種教訓,一些早期的革命者,共產黨人,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前蘇聯的十月革命的經驗後,覺得在城市發動工人暴動是取得革命勝利的好方法,他們沒有去好好思考,在當時的中國,究竟有多少工業,又有多少產業工人。在中國絕大多數是農民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有沒有可行性。他們沒有深入思考,沒有考慮國情,於是就照搬照做,在上海等城市中組織工人起義,先後都失敗了。原因是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農民是汪洋大海。後來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了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方針,才開創了新的局麵。
另一方麵,“思而不學”也是不行的。你不學,那麼你的思就沒有基礎,就沒有依據。那這種“思”就無異於胡思亂想,是不會有圓滿的結果的。譬如說一個人想發明一種新式的機器以代替人力,願望是好的,他如果不學習一些物理的、數學的、機械方麵、控製方麵的知識,隻是憑空在思考,即使思考很長的時間,即使苦苦思索也是難以成功的。有的人看到社會方麵的弊病,他也想加以改造、改變,於是日思夜想,如果不學習一些基本的革命理論,不去參加社會調查,不進行一定的社會實踐,既缺乏社會知識,又缺乏政治常識,盡管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也隻會是“閉門造車”。
南宋的陸九淵,自幼聰穎,好問好思。他讀書從來不簡單記憶,盲從古人,而是勤於思考。十三歲時,與哥哥共讀《論語》,忽發議論說:“孔子的話言簡意賅且邏輯嚴密,有子(孔子的大弟子)的話則顯得有些鬆散而沒有結構。”一日,他哥哥在房間內讀書,遇到疑問時恰好陸九淵來找他,哥哥便問他,他就大談了一通他的見解,講得有理有據,原因就是他讀的時候進行過認真的思考。
所以“學”與“思”不應該對立起來。這如同一個人的生活。不學習,不吸收知識,就如同一個人沒有食物,沒有營養一樣;可是,吃了食物而沒有消化的功夫,食物中的營養就不會沒被吸收。因此,在我們學習求知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既學習,又思考。這樣才能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學而不思”是不行的,因為不經過思考,就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其結果會使人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思而不學”也不行。因為不學習,那你的思考就沒有基礎,就沒有依據。因此,在我們學習求知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既學習,又思考。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