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求知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學校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無論是作為學生還是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弄清楚。《論語·雍也第六》中說: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典籍,並用禮儀來規範約束自己,這也就可以不違背正道了。”
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君子或仁人。而要成為君子或仁人,孔子認為,就要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但這還不夠,還要用禮儀來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使自己的行為越軌。隻有這樣,才不會違背君子之道。“禮”,指人們的道德行為規範。它有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作用。孔子把禮作為修身的重要要求。人們隻有知禮、守禮,以禮為立身標準,才能修養成為仁人、君子。所以孔子曾教導自己的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還曾強調要用禮約束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並且通過對“恭、慎、勇、直”這四種個性的具體分析,說明學禮可以培養一個人健全的人格。如果表麵上的恭敬而內心缺乏禮的精神,那就會使人感到虛偽;如果隻是小心謹慎,而不理解禮的本質,那就難免會成為膽小怕事的懦夫;如果隻憑勇氣與膽量,而不以禮來節製,那就可能盲目蠻幹,到處惹禍;如果隻是心直口快,而不能以禮待人,那將會過於偏激,傷害別人。隻有經過禮的熏陶和約束,“恭、慎、勇、直”才會成為美德。
孔子在這裏又提到了兩個方麵,一是要“博學於文”,這就是要廣泛地學習,使自己的知識豐富。二是要“約之以禮”。一個人不是孤立存在於社會之中,因此就是不能隨心所欲,放任自己,而必須用禮——社會的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為有修養的君子。博學於文有利於約之以禮,因為你懂得道理多,約之以禮就能自覺;而約之以禮,也能促進博學於文。因為你的行為符合規範,就更懂得要自覺地學習。當然把二者割裂開來的情況也是存在的。生活中有的人有較廣泛的知識,很多東西他都懂得,但就是在行為上沒有約束,在道德上很有欠缺,這就是有才而缺德或無德之人。這自然是教育的失敗。所以好的教育工作者,是要把二者結合起來的,既教人以知識,又教人如何做人,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如果隻偏重智育而忽視德育,隻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做人的教育,那就會帶來道德的缺失,造成不良的後果。
孔子不僅這樣說,這麼提倡,而且也是身體力行的。他本人就是實踐這種主張的模範。孔子十五歲就有誌於學。為追求君子之道,他在年輕時便四處求學,足跡遍布魯、周、衛、杞、宋等國家。他向師襄子、齊太師、郯子、萇弘、老子等名人學習,並且還“入太廟,每事問”,不恥下問,向太廟裏的管理人員學習。子貢這樣稱讚老師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夫子哪裏不學呢?而且哪有固定的老師呢?孔子在周遊列國時,還常與各地的名人切磋,遊曆名勝古跡以觀風俗文化。孔子的勤奮努力,終於使自己成為“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的學者,知識的淵博令人驚歎。
孔子不僅自己博學於文,而且在對弟子的教育引導中也很注意貫徹這個原則。他的弟子顏淵,就深有體會地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意思是說:“老師善於用古代的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前進都不可能。”正是這樣的教育,所以孔子的弟子之中,不少人後來成了學問廣博,修養也很好的君子,確實德才兼備。
所以,對求學的人來說,從孔子的這話中,應該是明確自己求學的目標,既要學文化,學知識,更要自覺加強品德修養。作為教育工作者,也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既要教書,更要育人,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君子或仁人。而要成為君子或仁人,孔子認為一是要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但這還不夠,還要用禮儀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隻有這樣,才不會違背君子之道。這在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來說,就是要重視智育,教給學生知識和本領,而且更要加強德育,引導學會做人。要讓學生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社會文明規範約束自己,使自己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的道德,成為德才兼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