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學習就是尋找快樂(2 / 3)

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妙義如下:

“學”就是學習,“習”則是反複練習。“習”字本作“留”,從羽從白,會意字,意思是一隻白羽毛的鳥兒。鳥兒與反複練習有什麼關聯呢?當然有!這不是一般的鳥兒,而是一隻白鳥兒,白鳥兒就是雛鳥。很多鳥生下來都是白的,正如很多人生下來都是白白胖胖的一樣,嬰兒就是一隻白鳥兒。雛鳥天生愛學習,生下來就撲騰翅膀,所以古聖人造字用“留”這隻白鳥兒來表示“天生學習”、“自己學習”、“反複練習”這三層“學習”的含義,你看多自然,多奇妙。

《禮記·月令》上說:“鷹乃學習。”這個“習”也就是反複練習的意思。也許有人要問:“鷹是白鳥兒嗎?”我對此無話可說,隻能避而不談,說“吃茶去”。

綜上所述,“學而時習之”的“習”就是這麼來的,意思從雛鳥天生愛撲騰翅膀自然引申為“天生學習”、“自己學習”、“反複練習”這三層“學習”的含義。

“學而時習之”的妙處在於“習”,妙處在於反複練習。反複練習,鳥兒就能悟出翅膀馭風之道而飛起來。

“學而時習之”的妙處也在於“學”。“學而時習之”就是“生而時習之”。愛學習是所有動物、所有人的天生本能。學就是動,動就是學,動物一生下來就動,它不能不動,也就是不能不學。

生就是學,學就是生,這是一個無需解釋的嬰兒級別的問題,嬰兒吃奶從來不問為什麼,隻管吃,隻管搖頭擺尾地咂嘴。

我們明白了“學而時習之”的妙義,就可以談“不亦說乎”了。

“說”通悅,為了好懂些,下麵都用“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包括以下五層意思:

一、生下來就學習真好玩。

二、讓我自己學吧。

三、不斷學習、不斷練習、不斷溫習,我就什麼都懂,太好了。

四、經常學習是件快樂的事。

五、聽說你不高興,找點書看,找點事做,學習一下就好了。

第五層意思是孔子本意。“學而時習之,不赤晚乎”的反題就是:未學之時,猶未悅也。還沒學習時是不快樂的。孔子看到,一種不快樂的死屍般氣氛彌漫在世人中問,他們為什麼不快樂?

這話等於在問:“死屍為什麼不快樂?”

回答是:“因為死屍沒有生命。”

好了,答案找出來了,原來死屍不快樂是因為沒有生命,是因為喪失了生命。那麼反過來就不難得知:

有生命就有快樂。

生命就是快樂本身,原本不需要再用其他的事情把快樂帶來。

好,既然生命就是快樂本身,那麼為什麼有人明明活著依然不快樂?這是因為生命本身是厚重的,它需要有棵嫩芽破土而出,這樣才會輕鬆快樂。

大地太厚重,上古時候的大地死氣沉沉,沒有生氣。後來不斷有苗兒芽兒破土而出,大地才從厚重的胸口吐出一口濁氣,接通天的靈氣,從而自己生動起來,開心起來。

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母親生下我們時雙方都很辛苦、很勞累、很虛弱,生產時雙方都覺得痛,不覺得快,都覺得苦,不覺得樂;隻有等完全生下來後,這種厚重而憋悶的感覺才會消除。母親是大地,嬰兒是嫩芽,嫩芽從大地的子宮破土而出,大地就會輕鬆,嫩芽才會見陽光。

所以,生命不能直接快樂,它需要學習。我們通過學習消除了生命誕生前與誕生時的痛苦,轉移了對黑暗的注意力,從此注目光明,尋求溫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