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按照成大事的法則,善於學習的人,就會增大成功的概率。自然,這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種快樂。
智者為人的心境
學習是人天生的一種本事,人通過學習喚醒潛能,並在這過程中享受快樂。
“說”通“悅”,這句話的意思是,經常學習不就高興了嗎?
《論語》開篇就是一個問句,這在古今書籍文章裏非常少見,在我的記憶中,隻有屈原的《天問》是一開頭就問,看來屈子與孔子有諸多同好。
屈原《天問》的開篇是:“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意思是上古的時候沒有人,是誰把大道傳來的?
屈原這個問題非常有水平。屈原在《天問》中隻管提問,自己沒有回答。如果屈原問我,我就會告訴他:“遂古之初,道自傳之。”
道自己把道傳給自己,原本就與人無關。道為什麼要自己傳自己?這與孔子在《論語》一開篇就說的“學而時習之”有很深關係。“學而時習之”就是經常練習、經常學習,包含“自己熟”、“自己會”的意思。而這種通過反複練習“自己熟”、“自己會”就是自知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
並不是誰把道傳下來,而是道自己傳下來,遇到自我覺悟之人,二者一結合,就會把道發揚光大。
看來孔子比屈原要高一層。孔子這句“學而時習之”已經圓滿解答了屈原的疑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論語》的開篇解答了《天問》的開篇,這是一件非常巧合的趣事。說巧也不巧,這原是必然。屈原晚年熱衷於探討天道,所以有時陷入不可知的迷茫;而孔子越到晚年越人世,基本上不談天道,專談為人處事、穿衣吃飯的俗世道,所以孔子是個高得不得了的高人,有點像個大禪師。
孔子用人道破解天道,每發必中,這當然源於孔子已對天道有深入研究,對人道有刻骨銘心的體驗。
中國曆史匕最著名的和尚之一趙州和尚有段著名的公案:
有人問:“什麼是道?”
趙州和尚說:“吃茶去。”
這人以為趙州和尚沒聽清,又說了一遍,趙州和尚還是說“吃茶去”。不但如此,無論這人問什麼,趙州和尚都說“吃茶去”。
這人煩了渴了,就去找水,不知不覺茶到嘴邊,一愣,猛地醒悟了趙州和尚的禪機,心裏痛快得不得了,大叫一聲,把茶吃了。
很多北方朋友可能不習慣“吃茶”這個說法,現在南方人還說“吃茶”,保留了古風。“吃茶”就是喝茶,而不是把茶葉渣吃了。“吃茶去”就是“喝茶去”。
趙州和尚說“吃茶去”是什麼意思呢?一是讓人該幹嘛幹嘛;二是告訴人的生活即生命,生命即大道;三是一切皆道,不分茶與非茶。
那個問道的人悟的是第一層意思,進而悟出了第二層意思,第三層可能沒有悟出。
趙州和尚這段“吃茶去”的公案與孔子在此處講“學而時習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人以為啊呀呀不得了,孔子既然是大聖人,那麼他的書一定高深得不得了,誰知打開書一看第一句話就是句大白話,不由大跌眼鏡,驚呼上當,連聲失望。
這種人是弱智兒童,比8個月大的嬰兒還笨。孔子何曾騙人,他說“學而時習之”自有道理,不懂的人以為是杯白開水,懂的人才知道這是一杯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