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尋求是一種本能,它是天道。
“吃茶去”可以解渴,渴也是天道,茶解渴也是天道。天道解天道,自己解自己。自己解自己就是自己學自己,喚醒天道中的潛能。
柏拉圖說:“學習就是回憶。”
柏拉圖的這個觀點與孔子的“學而時習之”(生而時習之)相通,都有“學習就是喚醒潛能”的意思。
我們的生命通過喚醒潛能獲得快樂。
比如嬰兒接觸母親的乳房,可以喚醒該嬰兒重溫一遍他父親當初接觸他母親乳房時的快感。對此,弗洛伊德比我懂得多,讀者可以參考弗氏著作。
我在此要說的是,我們的生命本身來得太痛苦,如精子在男女做愛時飽受擠壓,一出男根又自生自滅,一個精子尋找卵子的過程萬分艱辛,其難度要高於推一個殘疾人上珠峰。
我們的生命本身來得太痛苦,本身是沒有快感的。基督教《聖經》上講人有“原罪”,意思除了講人神過節外,也包括生命有“原始痛苦”的意思。道教《太平經》講人在“承負”,意即今人承擔前人一切,也包括“今人要替前人受罪”的意思。
不過這都沒關係,除了人神過節不易解除以外,原始痛苦也好,前人受罪也好,都已經過去了。父母精血是紅的,生下來的卻是白嬰兒。這就說明了自然之道喜歡清潔,能淨化一切。自然之道喜歡輕鬆,嬰兒再痛隻要哭一哭就好了。
於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為生命尋找到快樂,其奧秘就在於喚醒潛能。又正如嬰兒隻哭一聲是不夠的,必須較長時間大哭一樣,我們喚醒潛能也不能喚一下就了事。你哄它,它也哄你,所以要不斷地“喚”,潛能才會“醒”。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就是讓我們要不斷喚醒潛能,這樣才會輕鬆快樂。
如果把喚醒潛能比作招魂,我們就必須要像屈原在《大招》裏講的,既然在招魂,那麼天地四方都要照顧到,這樣才有用。父母親照顧嬰兒當然是全身都照顧,而不是隻照顧一手一腿。同樣地,我們嗬護自己的心靈也要全方位的,全天候的。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時”,不是有時的意思,而是時時。這句話在說:我們要時時學習,時時呼喚潛能,這樣才能獲得歡樂女神的青睞,得以漫步在芬芳美麗的大森林中。
真正的學習不是知識性學習,而是精神性學習,通過喚醒潛能獲得生命的愉悅。就像嬰兒吃奶。嬰兒吃奶是不用學的,天生就會,我們的快樂也是天生就有,隻要常學習常喚醒就可以治愈人生的各種痛苦。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他老人家為全人類,特別是為當前人類開出的一服良藥,我們完全可以放心服用。嬰兒從來不會懷疑母親的乳汁。老子說: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獨異於人”就是人不學,我偏好學;“貴食母”,就是非常看重向母親要吃的,比喻向大道索取精神食糧。母親的乳汁是最安全、最有營養的嬰兒食品。
人類是嬰兒,大道是母親,聖賢書就是乳汁。
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講出了人類快樂的原因就在於相信自己可以從母親那裏(指道)獲得乳汁,相信母親溢出乳汁可以獲得快感,嬰兒三吮母乳而得奶也可以獲得快感。因此,隻要“學而時習之”,必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