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結論與展望(2)(2 / 3)

第三,重視本地競爭性環境的建設。無論是基於問卷調查的實證結論,還是有關上海大眾等案例的分析,都表明了競爭性環境對於本地嵌入的正麵作用,尤其是對效應要素有著顯著影響。這表明,一個公平開放、充分競爭的本地市場環境是跨國公司成長、升級和本地嵌入的重要區位因素。

第四,拓寬政策製定與決策的視野。跨國公司本地嵌入行為是一個多尺度、跨地域空間的問題,當地政府或相關部門應該放寬眼光,既要關注本地區位環境的建設,也要熟悉當今跨國公司投資與經營管理行為的現狀與趨勢,同時還要將問題置於本地產業所處的全球價值鏈的類型與動態治理關係視野中去審視。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政策手段介入到上述三個方麵的互動博弈中,也許可以大大拓寬政策空間,至少降低政策的狹隘性和短視性。

第五,關注政策的匹配性和適宜性。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的本地嵌入失效問題,不同本地嵌入要素有著不同的主導性影響因素。因此,隨著不同發展階段,要適時調整政府的政策導向和焦點,對症下藥。針對“本地不結網”的失效問題,關鍵的博弈關係是政府與跨國公司、母公司與本地子公司。作為地方政府,甚至可以考慮采取強製性要求或直接幹預手段,介入到母子公司的博弈關係中,以期吸引規模實力更大的跨國公司、吸引出於戰略性和知識性資源獲取動機的跨國公司、采取合資投資方式、擴大子公司的價值活動範圍、增加子公司的自主權程度與範圍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良好區位環境的建設,並不一定能保證跨國公司的本地結網(即實體要素的形成)。針對“網絡封閉”和“網絡學習效應差”(即效應要素形成滯後)的失效問題,政策重點則主要放在本地區位環境的建設和完善,包括各種類型的區位因素,尤其是創新性因素。

從具體的政策措施來看,地方政府應關注以下幾點:①關注政策的動態性。

比如,從初始著眼於跨國公司的本地化到著力於本地企業的培育,從地理性區位因素的建設到創新環境的建設,從本地市場保護到市場的統一、開放與規範等等。②關注跨國公司在實體要素層麵的結網行為。本研究證明了本地嵌入內在路徑的存在性,即實體要素的形成有助於效應要素的形成,盡管這個路徑並不十分寬闊。③關注本地企業與跨國公司關係接近性和組織接近性。與地理接近性相比,這兩種接近性對於跨國公司本地嵌入更為重要。因此,應該通過各種手段鼓勵彼此交流,尤其是鼓勵本地企業在經營管理和理念、生產和技術標準等方麵與國際接軌,縮短雙方在關係和組織層麵的距離。④重視“技術接近性”和“產業接近性”在招商引資策略中的重要性,而不僅僅局限於“地理接近性”。比如,根據特定規劃產業進行對口引資、強調本地企業和產業在技術水平上的提升等等。

⑤不僅僅要關注子公司的本地經營成長情況,更要關注母子公司之間的博弈關係。

(二)對於跨國公司的實踐意義

本研究的結論對於公司的海外經營,尤其是對於當前逐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嵌入當地,同樣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慎重考慮要不要本地嵌入。跨國公司的本地嵌入程度並非越高越好,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本地嵌入並非對每個跨國公司都有好處;二是本地嵌入存在內在風險性,因為本地嵌入程度越深,意味著企業對當地的依賴性越高,無疑會對自身的空間行為產生一定約束。因此,跨國公司要不要本地嵌入需要根據自身的投資戰略動機和發展需要而確定。從研究結論可知,為了獲取戰略性資源和知識性資源的跨國公司更願意選擇本地嵌入。由此看來,如果企業海外投資是為了獲取當地的高級資源,加深本地嵌入是一個重要渠道。相對而言,以獲取基礎性資源為目的的海外投資,對於是否實施本地嵌入戰略需要慎重斟酌。另外,當地子公司的能力成長或市場競爭需要,同樣可能會提出增加本地嵌入程度的要求。

同時,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決策過程中需要關注本地嵌入的“非自主性”,即所謂的“被動嵌入”現象。在某些情況下,跨國公司為了達到某項投資經營目的,不得不妥協,進行本地嵌入。在被動嵌入過程中,要重視與多方主體的博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