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以跨國公司所處的全球價值鏈的類型與環節特征為衡量指標的全球價值鏈因素,在實證結果中,沒有對本地嵌入產生顯著影響。Chen,Chen &; Ku(2004)一文曾經通過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價值鏈類型之間的本地連接程度存在顯著差異(生產者驅動型顯著高於購買者驅動型)。事實上,基於本研究的數據,采用方差分析法,同樣可以得出不同價值鏈類型之間在客戶關係、生產信息和管理信息的3項地理嵌入指標,以及與本地科研院校關係的結構嵌入和關係嵌入2項指標,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客戶關係、生產信息2項地理嵌入指標和與本地科研院校關係的關係嵌入1項指標,生產者驅動型顯著高於購買者驅動型;其餘2項則相反)①。但是在回歸分析中,全球價值鏈的類型並沒有產生顯著影響。這說明了Chen,Chen &; Ku(2004)僅僅依靠方差分析方法還不足夠。
二、進一步討論
上述兩部分研究結論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協調的地方。一方麵,本地嵌入的實體要素指標和效應要素指標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大都表明目前投資杭州和東莞兩地的跨國公司,雖然經過了約9年的經營時間,但是其本地嵌入程度整體上並不高。這表麵看來無疑是一個消極的信號,很容易與一些學者提出的“沙漠裏的教堂”(Grabber,1994)、“飛地經濟”等觀點聯係在一起。另一方麵,當深入到本地嵌入的過程機製,無論從內在路徑還是外在影響因素的統計結果來看,都證明了通過改善區位環境、影響當地母子公司的互動關係,都可能有助於促進跨國公司的實體要素和效應要素的形成。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從上述不協調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跨國公司的本地嵌入並非是自動性和自主性行為,而是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其中地方政策和力量是可以有所為的。當前一些地方出現的跨國公司“鬆腳性”現象,可能是自身初始條件的先天不足,也有可能是地方“不作為”,甚至“錯誤作為”的結果。針對“如何作為”,不同理論提出不同的理論解釋和政策建議。下麵我們將基於本章的研究結果分別回應現有一些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
(一)與產業集群理論的對話
產業集群研究最近成為熱點。產業集群理論主要是從地方性的“製度”、“文化”和“關係”等觀點來解釋特定地域的經濟發展。但是由於這些觀點大多源自於歐美經驗的觀察,是否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地方發展借鑒仍存在爭論。